-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玉和中国古代文论关系初探
玉和中国古代文论关系初探
摘要:玉器既是礼器,也是一种物质产品。玉器的加工与生产直接关系着人类生产经验的出现与积累,也直接关系着审美意识的产生与发展。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以玉喻文”是一种普遍性的批评话语。古代文论家借助于“玉美”模子将异常抽象、难以言传的文学活动阐释得通幽入微、酣畅淋漓。美玉与美文的相互借鉴、治玉技艺与为文作诗的相互启发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奇妙景观。“以玉喻文”折射的是中国本土的、活生生的审美经验和诗性智慧,为化解当前中国文论的“失语症”提供了新思考。
关键词:玉;玉文化;援玉论文;思维模子;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6
近十多年来,“失语症”逐渐成为中国文学理论的一个关键词,这说明了当前中国文学理论尤其是古代文论研究的尴尬局面。“进入21世纪中国美学需要突围、需要创新。创新的要诀在于寻找独特的审美文化的自有密码,而不是刻舟求剑地运用别人在自己经验之上提升的理论,特别是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理论来解释不同文明的审美实践。”[1]从中国本土的、活生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实践出发,提取出华夏民族“独此一家式”的审美原创理论,是当代中国美学家的历史使命。在此方面,“玉与中国古代文论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中国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中华民族在长期把玩玉器和治玉过程中,获得了丰富而独特的审美体验,并以此为“思维模子”构建了富有东方特色的文学批评体系。那么,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学批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其中奥秘何在?正是本文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一
“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它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2]在中华文化中,玉以其特有的美丽光泽、温润内质和文化内涵使它成为一种超自然物品,全面、深入地渗透到中华文化中,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文化内涵。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大地上就出现了诸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治玉、使用玉器的年代。先秦以降,“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祭祀制度为历代封建帝王所传承不绝,佩玉成为士阶层的普遍风尚,玉的种类和形式日趋繁复多样,玉的制作技艺也不断进步、更为精巧。“君子比德于玉”,中华民族无论贫富、贵贱,皆视玉为情操和道德的化身。国人对玉是如此钟爱,“玉”也就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汉语中比比皆是。
玉器的发明和生产,深潜在先民意识里,形成了比较丰富的审美经验。这些审美经验经过岁月的积淀,便又形成一种审美心理定势,即产生了一种“玉美”(包括玉的色彩美、音乐美、沁色美、质地美等)的思维模子“模子”一词是由美籍华裔学者叶维廉先生提出。他认为,人类的认识有其认知结构,存在“一个思维模子或语言模子”(参见温儒敏、李西尧:《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说文解字》曰:“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3]10《辞海?玉部》解释“玉”为“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4]《辞源》“玉”字条说:“玉,美石,比喻洁白美善。”[5]2027 “琼”字条又说:“琼,美玉,比喻美好的事物。”[5]2079显然,上述诸书是将“玉美”作为审美模子来看待的。“玉美”既是一个“语言模子”,又是一个“思维模子”。也就是说,中华先民以“玉美”作为审美模子和参照系,对其他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思维和言说,这一点可从古今汉语中找到大量例证。先看“玉”字例[5
1.玉人:喻人容貌如玉之美。《太平广记》卷四八八唐元稹《莺莺传》:“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2.玉叶:树叶的美称。晋代陆机《浮云赋》:“金柯分,玉叶散。”又喻帝王贵族的后代,《全唐诗》卷五一六:“金枝繁茂,玉叶延长。”
3.玉实:常作为果实的美称。晋代陆机《瓜赋》:“发金荣于秀翘,结玉实于柔柯。”
4.玉堂:宫殿的美称。唐杜甫《进雕赋表》:“令贾马之徒,得排金门,上玉堂者甚众矣。”
5.玉沙: 沙土的美称。唐曹唐《曹唐仙子洞中有怀刘阮》:“玉沙瑶草连溪碧,流水桃花满涧香。”
6.玉山:喻品德仪容之美。《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之为人也,?s?s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7.玉泉:泉水的美称。汉王充《论衡?谈天》:“河出昆仑,其高三千五百余里。……其上有玉泉华池。”
8.玉茗:茶之上品。陆游《剑南诗歌》卷六《眉州郡宴大醉中间道驰出城宿石佛院》:“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
9.玉户:以玉装饰的门户。杨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