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功》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1.1《功》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 第一节 《功》教学设计 课题 一、功 授课 冯小玲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法与学法 讲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 阅读指导法 讨论法归纳法 教具 小车、粉笔盒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引入 新课 1、提问: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受力前进,小车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小车有“成效”,做了贡献? 2、举起粉笔盒,举力对粉笔盒的移动做了贡献,取得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理做了功。在演示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思考、回答 观察小车、粉笔盒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课堂 练习 课堂 小结 布置 作业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一、力学中的功 1.功的含义: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请学生观察多媒体图片中力做功的例子,起重机吊起货物、马拉车,并提问“你知道用什么标准来判断是否做功吗?”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 3.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 播放多媒体图片,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以下三个实例,看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并总结归纳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 (1)人用力推石头而没有推动 分析: F≠0 S=0 没有做功(劳而无功) (2)冰壶在平滑的冰面上滑行 分析: F=0 S≠0 没有做功(不劳无功) (3)提箱子在水平路上走 分析: F≠0 S≠0 F⊥S 没有做功(劳而无功) 归纳总结:不作功的三种典型情况 反馈练习: (1)当你抱着一摞书不动时,你累吗?你对书做功了吗?为什么? (2)用力推讲台时,讲台没有动,人累吗?人对讲台做功了吗? (3) 用脚踢球时,球在地面上滚动,滚动过程中,人对球做功了吗? W=FS(4)人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走,人对书包做功了吗?人背着书包上楼时,人对书包做功吗? 二、功的计算: 作用在物理上了力越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1、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W=FS 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1J的物理意义: 3、例题:在平地上,用50 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 N的箱子,前进了10 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 m,他做了多少功?(g=10 N/kg)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布置作业: 1、课本6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 2、课时配套练习本节内容 一、力学中的功 1.功的含义: 2.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 二、功的计算: W=FS1、功的计算公式:功=力× W=FS 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1J的物理意义: 分析、总结 观察、思考、回答各图中力做功和没有做功的原因,分析、概括、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思考、回答、交流、讨论。 分析、总结 按教师提出的问题思考、讨论,并交流自己的观点。 动手计算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评估与交流。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生分析计算能力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