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地区史前古人地的关系初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门峡地区史前古人地的关系初探

三门峡地区史前古人地的关系初探   摘要:三门峡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自然地理环境优越,孕育积淀了丰厚的古文化资源。通过阐释该区史前古文化的特征和古环境的特点,探讨了古文化演进与古环境变迁的密切关系,认为:适宜的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生息环境和丰富的生活资源,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反之,环境恶化会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质量,阻碍、延缓文化发展,导致文化转型。   关键词:三门峡;史前;古人地关系;探讨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1)01-0160-04      近年,古人地关系引起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其研究不断深入。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更是关注的焦点。位于黄河中游的三门峡,自然地理环境优越,古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可谓古人地关系研究的理想区域,但据现有资料看,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拟从该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史前古文化的特征人手,借助文献资料和邻境地区的研究成果,试图揭示其史前古文化与古环境的关系,从而促进该区古人地关系的研究。      一、三门峡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位于黄河中游豫西边陲的三门峡,地处我国二、三级阶梯过渡带,东经110°2142-112°0124,北纬33°3124-35°0548,面积约10496平方公里,海拔200~2000米,属西南高、东北低的盆地。盆地内分布着河谷平原、塬地、黄土丘陵、山麓冲洪积平原等地貌类型。气候以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多年平均气温为13.9℃,年平均降水量550~800毫米,年均无霜期达7个多月,四季明显,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基本上能满足夏秋两季农作物生长和其他植物生存之需要,植物种类齐全,种群相对密集,具有南北交界地带的生态特征。   三门峡自古连南北、通东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处黄土高原东南边缘,蕴藏着富饶的黄壤沃土;位于暖温带和亚热带交界处,气候温暖湿润;水系发达,河流众多,丰富的水资源,既为原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又为人类的生产、生活供给了充足的水源。从人类起源始,这里即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选择,也是人地共生的良好区域。      二、三门峡地区的史前文化      该区的史前文化是古老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雄厚,源远流长。本文主要探讨该区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      (一)旧石器时代   已发表的数据显示,三门峡地区1日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共18处,占河南省60处的近1/3,且旧石器时代各时期的遗址都有,足见文化遗存之丰富。   1 旧石器时代初期:共发现遗址2处,即三门峡市的水沟、会兴沟遗址,位于黄河岸边的冲沟里。采集的石器主要有石核、石片和砍砸器、大尖状器及石球等。从种种迹象看,这些石器是由附近河滩上的砾石就地打制而成的。水沟、会兴沟遗址比丁村遗址时代要早,但从石器的制作和类型上看,二者却又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反映出它们在文化上存在着一定的承袭关系。该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对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的研究和三门峡地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旧石器时代早期:共发现遗址3处,即陕县的侯家坡、渑池的青山和灵宝的朱阳镇营里遗址。其中,灵宝的营里遗址位于黄河支流西涧河西岸,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锤、石砧及刮削器、砍砸器和尖状器等。就调查情况看,石器的制作者仍处在对河滩拣拾砾石进行加工制器阶段,但从石器制作特点看,营里石器制作技术已有明显改进。总的来说,该遗址地层剖面清楚,石制品集中且丰富,文化面貌清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黄土原生层位资料不足的缺陷。其文化性质与丁村文化十分接近,也为探索丁村文化的渊源及演变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3 旧石器时代中期:共发现遗址6处,即陕县的张家湾(3处)、赵家湾,渑池的南村、任村。其中,张家湾遗址位于黄河支流苍龙涧东岸,先后发现了3处石器地点,采集石器10余件。从地层上看,这些石器虽比水沟、会兴沟的石器晚,但从性质和制作方法上看,打片技术要进步一些。渑池南村的旧石器出自南村附近黄河第三级阶地的沙砾层,有石英岩小石片、正尖尖状器和单凸刃砍砸器。这里与陕西大荔人和山西丁村人所处的地貌位置很相像,对探讨它们之间古文化、古环境关系有重要价值。   4 旧石器时代晚期:目前能确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有3处,即卢氏的刘家岭、灵宝的函谷关和邢家庄。其中,卢氏的刘家岭,发现古人类头骨化石4块、牙齿2枚,经古人类学家贾兰坡鉴定,为更新世晚期智人化石。伴生动物有鹿、牛、熊等。灵宝的函谷关遗址,位于函谷关北面的黄河岸边,采集石器10余件,有石核、石片等,全部是用锤击法打制而成。在灵宝黄河岸边的邢家庄附近拣拾到100余件石核、石片和石器,有小尖状器、小刮削器等,石器十分细小,加工很细微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