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诽官案”实证的研究.docVIP

中国大陆“诽官案”实证的研究.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大陆“诽官案”实证的研究

中国大陆“诽官案”实证的研究   [摘 要] 1996年至2010年在大陆报刊、杂志、网络上可检索到的“诽官案”共计45件。这些被舆论称为“官告民”的刑事诽谤案激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争鸣,甚至成为了舆情、政情的风向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解读这些现实案例所呈现出的诸多问题,可观我国社情、舆情以及官民关系之一斑,并站在“让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视角,为中国当下“诽官案”现象提供政治与法律上的应对之策。   ??   [关键词] 诽官案;舆论监督;法治;人权??   [中图分类号]D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11)04―0143―05      An Empirical Study of Libel of Officials in Mainland China   GAO Zhong   (Law School,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   Abstract:There are at least forty-five media-highlighted cases of libel of officials which are reckoned as officials suing citizens found out in mainland newspapers or on internet. Probing into these cases by statistical approaches, along with the vision of letting the public power operating in the sunshine, can help us rationally read these phenomena and come up with effective measures to handle such abnormal political and legal trend.   Key words: libel of officials, the monitoring of public opinions, rule of law, human rights      一 引言??   诽谤指捏造事实,公开诋毁和破坏他人名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将诽谤行为表述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明确规定了针对诽谤行为的处罚,即“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可见,无论是治安处罚法还是刑法中诽谤罪,所针对的是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违法行为,且被诽谤者应为个人而不是社会组织或者政府(机构)。诽谤罪条款的但书还进一步规定了只有在“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方能启动国家公诉程序。这表明我国立法机关在衡平言论自由与隐私或名誉权之间冲突时所持的慎重处置态度。 ??   但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近10年因为公民涉嫌诽谤政府官员(以下简称“诽官案”)触发了接踵而至的所谓“跨省追捕”、“赴京抓捕”的“诽官案”以及随之而来的数起基于纠正执法错误之目的而导致的国家赔偿案例。这些被舆论称为“官告民”的刑事诽谤案激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争鸣,甚至成为了舆情、政情的风向标。在此背景下,笔者试图采取实证研究的手段,解读这些现实案例所呈现出的诸多问题,以可观我国社情、舆情以及官民关系之一斑,并在“使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视角,为中国当下的“诽官案”现象提供政治与法律上的应对之策。据笔者历时两年从报刊和网络跟踪检索的结果,从可搜寻到的1996年两个最早的案例到2010年6月底截止,有据可查的“诽官案”共计45件,   由于资料收集手段有限和法院裁判文书仍未完全上网的事实,45件“诽官案”无疑只能是1996-2010年间相关案件的不完全统计。将1996年视为收录起点是因为能搜索到的第一个案件恰好发生在该年。篇幅所限,所录案件来源和具体案情无法在注释中一一列出。笔者本已设计的数据图表(六幅)也难以在正文中展示。本文“诽官案”中的“官”指我国各级党政官员、法官、检察官等。考虑到我国“村官”实质上行使着部分公权力,本文所涉的“官”也包括了村长、村支书等村干部。对该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笔者文责自担。)而纯粹属个人间的刑事诽谤自诉案件仅8件,尽管从实际案发率来推断,后者肯定不止这些。(即便是收集这8个案例(其中四件来自某法院内网),笔者亦颇费周折。这也说明,媒体更关注的是“诽官案”。还需指出的是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