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痰辨治高血压病的经验浅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痰辨治高血压病的经验浅谈

从痰辨治高血压病的经验浅谈   【摘要】高血压病属中医学“眩晕”之范畴,临床多认为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因素有关。痰浊亦为眩晕论治之重要方面,故从痰浊角度探讨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通过验案介绍临证方药运用经验。   【关键词】痰?幔桓哐?压病;眩晕;化痰健脾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1-0056-02   Abstract:   Keywords: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1]。高血压属中医学中“眩晕”的范畴。   1病因病机沿革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2],“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系肝所主。《灵枢?海论》[3]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上虚则眩”,又有《灵枢?大惑论》言及:“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可知《内经》认为本病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因素有关。张仲景认为痰饮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金匮要略》[4]言:“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而王贶所撰《全生指迷方》[5]中首论“痰眩”一证,“若头眩,发则欲吐,心下温温,胸中如满,由胸上停痰,胃气不流,盘郁不散,气上腾入脑,脑满则眩,关脉沉弦,或谓之痰眩。”对于眩晕一证,朱丹溪力倡“无痰不作眩”之病机,其在《丹溪心法?头眩》[6]中言:“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提出了痰水致眩学说。   2治法与方药   导师陆峰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血压、心肺血管急危重症和疑难病专科治疗,擅长治疗难治性高血压及疑难心肺血管疾病、心脏介入、重症监护、血管健康评估与早期动脉硬化检测等。陆老师总结历代医家之论述,结合现代社会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发展特点,认为本病临床之论治不应仅着眼于肝,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或过食滋腻厚味等助湿生热之品,或饮酒无度,或房事不节,导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中阻,加之日常生活无序,助湿生热耗损阴液,致使湿热内蒸,上蒙清窍,清阳不升,发为本病。陆老师根据本病痰浊中阻,上蒙清窍之病理基础,结合临床多载之经验,认为本病临床论治时应化痰健脾,祛湿温阳,临证用药疗效肯定。方药则选自拟化痰止眩方,具体组成:清半夏15g,茯苓30g,天麻15g,牡丹皮15g,葛根15g,白术15g,桂枝9g,甘草9g。方中清半夏燥湿化痰,善治脏腑湿痰;茯苓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两者共为君药。天麻祛风通络;葛根升发清阳;白术健脾燥湿,共为臣药。佐以桂枝温扶脾阳,助阳化气运水。甘草补益脾气,兼以调和诸药,功兼佐使。诸药合用,共奏化痰健脾,温阳祛湿之功。   3验案举隅   3.1验案1患者张某,男,47岁,高血压10余年,于2016年7月12日首诊。患者平素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血压控制在140/90mmHg左右。门诊症见:阵发性头晕,时有呕吐痰涎,工作应酬饮酒后尤甚。偶有胃脘部痞闷不适,腹胀,食量较前减少,形体偏胖,纳差,眠尚可,二便调。舌淡胖,苔白腻,边有齿痕,脉滑。既往史:脂肪肝。辅助检查。超声心动图示:①左房扩大;②室间隔增厚;③左室充盈异常;④二尖瓣轻度返流;⑤三尖瓣轻度返流。24h动态血压示:平均血压138/91mmHg,呈非杓型。中医诊断:眩晕病。西医诊断:高血压(1级,高危,治疗后)。陆老师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病情后,嘱患者:①戒烟、戒酒,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适量运动,减轻体重;②西药继服。中医辨病辨证属痰湿中阻,风痰上扰。治以化痰熄风,温阳健脾。药用清半夏15g,茯苓30g,天麻15g,牡丹皮15g,薤白15g,白术15g,桂枝9g,太子参15g,钩藤30g(后下),甘草9g。14剂,水煎服,日一剂。2016年7月28日二诊,病史同前,患者自述头晕次数较前减少,食欲改善,血压135/85mmHg,舌淡红苔白腻,脉滑。处方不变,继服14剂巩固疗效。后于2016年8月11日电话随访,患者病情平稳,头晕发作大减,纳眠可,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嘱患者守方继服7剂巩固疗效,西药继用,平稳控制血压,不适随诊。   3.2验案2患者王某,男,24岁,发现高血压5年余,于2015年11月19日门诊首诊。患者间断服西药治疗,自述血压平素150/90mmHg左右,最高至200/110mmHg。患者体型肥胖,时有恶心、呕吐白色黏痰,且眩晕头昏,周身困重,无心慌、胸闷,舌苔白腻,脉沉。既往健康状况可,否认其他慢性病史。辅助检查:BP152/94mmHg。心电图示:大致正常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左室收缩舒张功能正常。中医诊断:眩晕病。西医诊断:高血压(1级,高危,治疗后)。陆老师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病情后,嘱患者:①改变生活方式,早卧早起,避免熬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