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缺失”到“语用失误”的反思英语教学.docVIP

从“文化缺失”到“语用失误”的反思英语教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文化缺失”到“语用失误”的反思英语教学

从“文化缺失”到“语用失误”的反思英语教学    【摘要】文章就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中西文化的偶合与差异和语用失误,跨文化知识的传播和避免文化缺失三个方面探讨了英语教学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并提出了重视文化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缺失;语用失误;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8)02-0162-02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指人们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社会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惯、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科学技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所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思想、习俗、情感等因素。语言是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是人们彼此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也是人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媒介。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形成,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反过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丰富了语言表达的方式。柏默(L.R Palmer)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语言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是文化产生、发展、传承、获得的必由之路。由于各民族的历史、生态、宗教、民情、习俗不同,对于同一思维对象或内容,不同民族的思维角度可能不一致,从而在语言上会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英国诗人有句诗:“East is east, and West is west”,就是指东西方在伦理道理、生活方式诸多方面存在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往过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照搬自己的文化习惯,因此在进行日常的跨文化交际中常常出现理解和信任上的障碍。英语中有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意思是:一个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许可,不得入内。曾有一位留学生因为听不懂美国人的Freeze!(站住、不许动)而在人家门前被枪杀的案例,表明了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极端后果。又如,如果你对外国人说“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就有可能会被误以为是“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to be a prostitute.”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因此,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准确、无误和得体的交流,必须了解基本的文化背景知识。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与差异和语用失误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眼不见,心不烦”,英语为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学生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一头雾水,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这个句子时,会以为是“老狗不学新招”,其实是“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差异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体现在词汇的含义方面。还如dog一词,有人听到自己被别人称为a lucky dog时,以为自己被称为“狗”而感到不快,因为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狗”不是好东西,有奴仆,低贱的追随者之意,故有“走狗”和“狗仗人势”之说。其实在英语中,dog是best friend of a man,所以有“Love me, love my dog.”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诗人品达罗斯(Pindaros)在他的《哀悼颂》(Odes of Condolence)里面有这样一句诗:Thus every dog at last have his day--He who this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