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交往异化的现状的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生网络交往异化的现状的研究

大学生网络交往异化的现状的研究   摘#8195;要:网络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中带来的异化现状也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本文将从大学生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阐述大学生作为主体在网络交往中存在的异化表现与特征。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角度对大学生网络交往进行理性思考,引导和指导大学生科学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降低消极影响,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交往;异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10-000-02      伴随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进入网络世界,热衷于网络交往。然而网络交往在满足大学生需求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    网络交往异化一词是建立在异化基础上的理论拓展,也体现为人的对象化客体对于人的主观意志的背离。具体表现为:人们通过网络这个媒介进行交往,但网络交往由于受到虚拟空间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其原有内涵的丧失,主体变为客体,客体反客为主演变为外在的异己力量,反而成为控制、统治和支配人的力量。   本文将从大学生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描述大学生作为主体在网络交往中存在的异化表现与特征。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角度对大学生网络交往进行理性思考,为推动大学生科学利用网络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大学生主体自我关系异化   (一)人格异化   由于网络是一个自由、开放而又缺少监控的世界,它在使个性得到极大的张扬,人格得以健全发展;同时,它也使人的劣根性暴露无遗,传统伦理规范很难约束网络行为,从而导致人格异化趋势。这种异化主要表现在:有的上网者盲目反传统、反正统、反主流,缺乏责任感;故意对自己进行性别、年龄、地位和身份等错位,追求异化个性,形成多重人格;有的上网者散布谣言,传播黑色信息,浏览黄色、反动网站,对色情、暴力、怪异信息有趋同倾向等。   另一个方面,网络交往角色的虚拟性和交流的间接性, 也可能使大学生除去承担任何责任的心理负担,表现得异常直接和毫无顾忌。而一旦网上经常性的表现逐渐固定下来,并与现实具有很大差异时, 就会造成大学生的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现象,出现心理危机, 导致人格障碍。   (二)角色异化   角色异化是指社会角色的错位、退化、变异。角色错位是指从事不相干甚至于有害自身角色的活动;角色退化指角色功能的减弱或降低;而角色变异则是指人的社会角色发生了质变。在网络交往中大学生获得了一个新的角色--虚拟角色。虚拟角色因其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而给角色扮演带来极大的随意性,人们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承担任何责任,因而可以在言辞上无所顾忌,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扮演自己在现实交往中无法拥有的角色。大学生需要面对虚拟与现实角色的转换与调适问题,如果调整不当,便会引发角色冲突、错位,导致个人角色认同的异化。   (三)能力异化   网络被喻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网上信息门类齐全、无所不有。但是在给大学生阅读和收集信息提供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助长了他们的惰性,消减了他们的创造力。开始变得比较习惯接受网上现成信息,并形成严重依赖,不再将网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自我加工,而是一股脑的照搬照抄,甚至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个体的选择辨别能力也会随之弱化和下降。大学生过于依赖网络,影响个人能力的正常发展与培养,会造成能力异化。   二、大学生与他人关系的异化   (一)伦理道德异化   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 网上色情、污染信息大行其道。大学生还处于伦理道德的形成的重要阶段,信息选择能力、是非判别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信息,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负面影响。   网上的多元伦理道德构成会使大学生经常性的处于矛盾的、相互冲突的道德选择中,没有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制约的,再加上社会的道德调控的机制和手段失效,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充斥使得主体的价值选择趋向盲点,使得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开始淡漠,道德行为选择开始失衡,发生一些不道德的行为。   网络具有高度的隐蔽性,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以符号形式出现的,人与人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互动。上网的人都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的欲望, 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 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这在客观上导致大学生还未完全建立的伦理道德感的更加弱化,而这种弱化有可能波及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伦理行为,使一些青少年是非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减弱、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自我调控力, 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   (二)人际交往异化   大学生都是从相对封闭的中学进入开放的大学,生活空间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也扩大了。现实中人际交往的复杂性是许多的大学生没有预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