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的研究述论.docVIP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的研究述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的研究述论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的研究述论   摘要:皖籍古代文人曲家、文人剧作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对于皖籍曲家、剧作的研究还远不充分,尤其是涉及戏曲史实与文献方面的问题存在较大有待辨析与厘清的空间。以述论的形式,从梳理此前学界有关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着手,评价其得失,以求知往;进而明确文献与史实稽考关乎安徽古代戏曲史、文学史、文化史的学科建设、文化变迁、当下建构之意义,以求察今;落脚在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与史实研究的拓展路向思考,以求开来。   关键词:皖籍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评;研究意义;研究构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6-0159-008   皖籍古代文人曲家、文人剧作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知名戏曲文献研究专家邓长风先生的统计,清代皖籍文人曲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三。(1)笔者经过相关材料的统计,安徽古代戏曲史上至少有84位文人剧作家,创作了294种剧目,其间产生了孟汉卿、朱权、朱有?酢⒅V?珍、阮大铖、方成培等各领风骚的作手,奉献了《磨合罗》、《诚斋乐府》、《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石巢传奇四种》、《雷峰塔》等各具风采的佳作,可谓名家众多,华章迭奏。目前对于皖籍曲家、剧作的研究还远不充分,尤其是涉及戏曲史实与文献方面的问题存在较大有待辨析与厘清的空间。本文以述论的形式,从梳理此前学界有关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着手,评价其得失,以求知往;进而明确文献与史实稽考,是廓清安徽古代戏曲史、文学史、文化史版图的扎实基础,以求察今;落脚在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与史实研究的拓展路向思考,以求开来。   一、他山之石:研究述评   就目力所及,20世纪以来,国内外比较集中而有意识地对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进行的文献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赵景深的开拓研究。较早对安徽曲家剧作文献进行研究和考辨的是赵景深先生,20世纪40年代初期,赵景深先生在安徽学院工作,1944年11月他草成《安徽曲家考略》一文,1957年12月改定,后发表在《安徽史学通讯》1958年第4期。该文在《安徽通志》、《皖志列传稿》、《皖志稿集部考》、《明词综》、《明史》等史料的基础上,详尽地勾稽考辨了孟汉卿等23位安徽古代文人曲家生平行实及其著述。[1]赵景深1957年出版的《明清曲谈》第一部分《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考略》收录朱权等12位皖籍文人曲家的传记资料,颇为珍贵。[2]1-36该书还收《龙燮的江花梦》和《花里钟传奇》,对龙燮和刘伯友的剧作进行了介绍和赏析。[2]217-226,230-234赵景深关于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的研究热情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在其指导下,张增元完成《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考略》与《安徽通志稿》,连同张增元的其他成果,汇为《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3]一书,后于1987年以赵景深、张增元合署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将大量零散的方志材料汇为一编,勾稽了孟汉卿等59位安徽曲家的生平资料,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可以之作为继续查找有关材料并做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门径,显示出独特的学术价值。二是《中国戏曲志?安徽卷》的摸底与清理。1983年张庚主编的《中国戏曲志》丛书开始启动,该丛书分省成编,其中《中国戏曲志?安徽卷》于1993年出版,该书由综述、图表、志略、传记四大部类组成,该书《传记》部分为29位皖籍古代文人曲家撰写了简略小传,在《皖籍戏曲家、音乐家、演员简历表》[4]601-687部分收录了38位皖籍古代文人曲家的名号、籍贯、生卒、作品名录等信息。该书比较全面地记录、反映了安徽戏曲文化的全貌,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份科学的、系统的文献资料。三是《徽州戏曲》与《安徽戏剧通史》的史家笔法。21世纪初,随着唱响黄梅戏、打造文化强省的文化政策出台,部分安徽戏曲界的有识之士继续对本区域戏曲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朱万曙先生的《徽州戏曲》于2005年出版,该书介绍了戏曲在徽州的流传和发展、徽州的戏曲家及其创作、戏曲理论家及其贡献等。该书第二章第二节《明清两代徽州籍戏曲家及创作一览》[5]介绍了42位明清两代徽州籍戏曲家的生平及剧作情况,是一份较全面的徽州文人曲家的文献普查,有极重要的学术价值。该书还对汪道昆、汪廷讷、方成培作了个案研究。王长安先生主编的《安徽戏剧通史》于2010年推出,该书以时间为序,分六编介绍了安徽戏曲由先秦直至当代的发展与演变史,著者秉持开放的学术视野,在安徽地域文化和古代戏曲文化的大背景中,从纵向的历史轨迹和横向的艺术组合两方面叙述了安徽戏剧史的史实,初步总结了安徽戏剧的历史发展规律和特色,填补了安徽区域戏剧史的空白。该书第二编《拥抱醉人的戏剧景观》[6]51-100对明代朱权等8人的生平及剧作进行了详细叙述和阐释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