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单元四学前儿童常见病及其防治.ppt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单元四学前儿童常见病及其防治.ppt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并发症 (4)护理 注意饮食,处理好发热和病人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衣物。 痢疾易诱发脱肛,患儿不宜长时间蹲坐在便盆上。 注意观察病情,及早发现中毒性菌痢。按疗程用药,治疗应彻底,以防演变为慢性痢疾。 (5)预防 控制传染源:发现患者应立即隔离,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天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环境、饮食卫生,管理好粪便、水源,消毒病人排泄物以及病人所用各种物品。 保护易感人群:培养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随便用口含咬杂物、生吃果蔬要洗净等,把住“病从口入”关。 7.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日本脑炎) (1)流行特点 传染源: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马、牛、羊、狗、鸭等家禽、家畜。 传播途径:虫煤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成人多数呈隐性感染,发病多见于学前儿童 (2)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7—14天。 起病急。大多数患儿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部分人出现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极少数患者,病毒通过血脑屏障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表现为高热头痛、嗜睡、喷射性呕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昏迷、惊厥等。 多数患者能在两周以后顺利恢复,但严重病例因脑部病变较重,恢复较慢,发病半年后,会留下痴呆、失语、瘫痪等后遗症。 (3)并发症 (4)护理——注意饮食和营养,供应足够水分,降低体温 (5)预防 控制传染源:发现患者应立即隔离,隔离至体温正常。 切断传播途径: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虫孳生地;居住环境应远离家禽、家畜圈养处。 保护易感人群:按计划接种乙脑疫苗。 8.病毒性肝炎 (1)流行特点 ①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 传染源:甲肝患者 传播途径:主要为饮食传播 易感人群:幼儿园中易流行,多数愈后良好,感染后能产生持久免疫力 ②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 传染源:乙肝患者和慢性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主要由注射和密切的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播。带病毒的孕妇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染给胎儿。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2)症状 病毒性肝炎通常表现为食欲减退,疲乏,恶心,呕吐,肝脏肿大和肝功能受损,有的还有黄疸。通常甲肝的临床表现较为典型,以学前儿童为主、有季节性、多为黄疸型;而乙肝常为隐袭发病、具有典型症状者少,发病无明显年龄特点、多呈散发而无季节性、多为无黄疸型,并且常呈家族集聚现象。 甲肝病程约1个月,通常不存在慢性病毒携带者。乙肝的情况较为复杂,大部分痊愈,部分病人转变为慢性肝炎,部分成为病毒携带者。 学前儿童病毒性肝炎与成人相比,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甲肝患者的人数比成人多,并且发病急者多、具有黄疸者多、秋冬季发病者多、病程短者多、预后好,彻底痊愈者多。 学前儿童消化功能较弱,患肝炎期间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较成人明显。 (3)并发症 (4)护理 急性期卧床休息,恢复期适当活动;饮食宜清淡,保证足够热量、蛋白质、维生素B和C,脂肪不宜太多,禁酒;保持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预防便秘,多吃含纤维素食物、蔬菜和水果;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5)预防 单元四 学前儿童常见病及其防治(实习实训模块) 项目一 消毒技能 常见的5种消毒方法及其对应消毒的幼儿园环境、物品(结合在一起学习) 1.机械消毒法 2.物理消毒法 3.热力消毒法 4.化学消毒法 5.消毒灯消毒法 托幼机构环境和主要物品消毒的方法 (1)室内空气消毒 ①活动室 ②卧室 ③集体聚集场所 (2)玩具和图书的消毒 ①玩具 ②图书 (3)被褥、床及床上用品的消毒 (4)毛巾的消毒 (5)水杯的消毒 (6)餐具的消毒 (7)物品表面的消毒 ①桌椅②纱门纱窗、窗帘③楼梯扶手、窗台、门把手④地面⑤厕所⑥洗手池 (8)清洁工具及其他消毒 ①抹布②拖把③扫把、簸箕④垃圾筒 项目二 儿童体温的测量 该内容与“疾病早发现”部分“体温”这一块可以结合在一起教学 儿童体温测量方法 (1)腋下测温法 腋下测温安全卫生,可运用于任何年龄的婴幼儿,包括新生儿。测前先要给体温计消毒,并将体温计的水银线甩至35℃以下;解开儿童上衣,轻轻擦干腋窝,将体温计的水银端插在腋窝中央稍前端;儿童屈臂夹紧并放于胸前(婴幼儿需抱紧),保持体温计与身体密切接触并维持5分钟;5分钟后即可取出,读取温度计度数。 (2)口腔测温法 将消毒后的体温计的水银线甩至35℃以下;将温度计水银端轻放在儿童舌下,嘱咐儿童牙齿轻轻合拢,紧闭口唇(勿用牙咬),用鼻呼吸;3分钟后即可取出,读取度数。 (3)直肠测温法 直肠测温法常用于新生儿、婴幼儿。测前检查肛表水银线是否甩至35℃以下,并检查肛表有无破损;儿童取侧卧位或仰卧位;用液体石蜡或檄榄油(也可用肥皂水)滑润体温表含水银一端,再慢慢将表的水银端插入肛门2~3厘米(婴儿1.5厘米即可),操作者用手

文档评论(0)

一壶清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