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茶树酯型儿茶素合成途径及酚类物质积累特异性研究-茶学专业论文
安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安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摘要
i
i
摘要
儿茶素是茶树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对决定茶叶品质及其健康功效具有重要作 用。本文重点探索了茶树酯型儿茶素的合成代谢途径,研究了茶树酚类物质合成积累 的组织特异性和发育特异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建立了茶树次生代谢研究的重要平台茶树愈伤组织培养体系。 开展了愈伤组织诱导、筛选、保存等方面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茶树愈伤组
织培养体系,为开展茶树儿茶素合成代谢及调控研究建立了良好平台。 研究结果表明,在H、S和B三种诱导培养基中,只有B培养基适合于诱导生长迅
速、组织疏松、质地均一的愈伤组织。从外植体上看,种子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具有较 强的植株再生能力;幼茎和叶片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其生长速度快、组织疏松,但再 生能力弱。
采用目视法和二分法,结合TLC和HPLC分析,对愈伤组织进行了筛选,得到含 不同儿茶素含量的细胞系 “yunjing63Y” 和 “yunjing63X” 。分析结果显示,细胞系 “yunjing63Y”和“yunjing63X”的儿茶素组分虽与鲜叶相似,但儿茶素含量差异较大, 前者为7.77 mg g-1DW,后者仅为0.13 mg g-1DW。
为保存具有稳定代谢能力的优良茶细胞系,本文对茶愈伤组织玻璃化法超低温保 存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预培养4d、60% PVS2冰浴装载20 min、100% PVS2 冰浴脱水处理60 min、40℃复温解冻细胞,可使茶愈伤组织的细胞存活率达到76%。
2.探索了酯型儿茶素的合成代谢途径及其关键酶。 采用体外酶学手段,结合TLC、HPLC、LC-MS、1H NMR 和 13C NMR、蛋白质
分离纯化技术,研究了酯型儿茶素合成和水解途径,建立了酯型儿茶素合成代谢相关 酶的检测体系,分离纯化、鉴定了酯型儿茶素合成底物1-O-没食子酰-β-葡糖苷,纯化 了酯型儿茶素合成酶:表儿茶素没食子酰基转移酶。
研究结果首次提出了茶树酯型儿茶素合成及代谢途径,即茶树酯型儿茶素合成途 径包含两步反应,首先没食子酸在依赖 UDPG 的没食子酰葡萄糖基转移酶 (UDP-glucose:galloyl-1-O-β-D-glucosyltransferase,UGGT)作用下,形成1-O-没食子酰-β- D-葡糖苷(βG)。1-O-没食子酰-β- D-葡糖苷(βG)作为活化的没食子供体,在表儿茶素没食
ii
ii
子酰基转移酶(epicatechin:1-O-galloyl-β-D-glucose O-galloyltransferase,ECGT)作用下,
将没食子基团转移到非酯型表儿茶素的C环-3-位点上,形成酯型儿茶素。此外茶树中酯 型儿茶素,在酯型儿茶素水解酶(galloylated catechins hydrolase, GCH)催化下,可被水解 形成非酯型儿茶素和没食子酸。
为进一步寻找ECGT 和 UGGT在茶树中存在的证据,本文从茶树中分离、纯化并 鉴定了βG;建立了基于粗酶提取液的UGGT、ECGT和GCH酶最适检测体系;利用硫 酸铵分级沉淀、疏水柱层析、亲和柱层析和蛋白质的SDS电泳分析技术,对 ECGT进行了纯化;纯化后的ECGT其活性提高了1420倍。
3.研究了茶树中酚类物质合成与积累的器官组织及发育特异性。
利用LC-TOF/MS、分光光度计法等技术研究了主要酚类物质在茶树不同器官、 叶片不同发育时期的积累规律。利用q-RTPCR技术和酶学分析手段,研究了茶树酚类 物质主要合成酶和基因在不同器官、叶片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规律。利用香草醛盐酸 显色技术,研究了儿茶素在茶树体内定位的器官组织特异性。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器官中酚类物质组分及含量差异较大。在鲜叶和茎中的儿茶 素、黄酮醇、酚酸组分较多且含量较高;而在根中则相反,只能少量检测到 B 环双 羟基的儿茶素和黄酮醇,缺乏酯型儿茶素。茶树中原花青素主要以儿茶素的二聚和三 聚体形式存在,从含量差异上看,根中原花青素含量明显高于鲜叶和茎;从组分差异 上看,根中主要是 B 环双羟基类型,而叶中则是 B 环一羟基、双羟基和三羟基类型 同时存在。从基因表达差异上看,从鲜叶到茎到根,CHI、F3H 和 F3’5’H 表达依次 降低,这些差异可能与根中儿茶素和黄酮醇含量低、缺乏 B 环三羟基化合物有关。 酶学实验显示,从鲜叶到茎到根,GCH 酶活逐渐降低,UGGT 和 EGCT 酶活在鲜叶 和茎中无明显差异,而在根中则检测不到活性,这可能是根中缺乏酯型儿茶素的原因 之一。
研究结果还显示,随着鲜叶的发育,儿茶素、黄酮醇、酚酸、花青素和原花青素 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其中儿茶素含量在一叶中最高,其次是芽;随着鲜叶发育程 度增加,儿茶素单体GC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柴胡疏肝散干预卒中后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证治机理分析-中医诊断学专业论文.docx
- 柴胡疏肝明目丸对肝郁肾虚型视神经萎缩患者视野影响的研究-中医五官科学专业论文.docx
- 柴胡祛斑汤治疗女性(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医外科学专业论文.docx
- 柴胡皂苷a对颅脑创伤后大鼠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外科学(神经外科学)专业论文.docx
- 柴胡透邪退热功用与其用量、配伍及机体状态关系的研究-方剂学专业论文.docx
- 柴芍胃炎颗粒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胃窦Cajal间质细胞表达的影响-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论文.docx
- 柴胡质量研究及2010年版《中国药典》柴胡质量标准制订-植物学专业论文.docx
- 柴胡醋制前后的化学及药理比较研究-生药学专业论文.docx
- 柴芍舒郁汤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医外科学专业论文.docx
- 柴芩利胆颗粒药效学及部分机制研究-细胞生物学专业论文.docx
- 茶梗固态发酵制备单宁酶及其在茶叶加工中的应 用研究-微生物学专业论文.docx
- 茶氨酸合成相关基因RNAi载体的构建及茶树遗传转化分析-茶学专业论文.docx
- 茶氨酸对咖啡碱引起的小鼠中枢兴奋的抑制作用-食品科学专业论文.docx
- 茶氨酸合成相关酶基因的克隆与“新高”梨增殖体系的建立-果树学专业论文.docx
- 茶氨酸合成相关基因RNAi载体的构建及茶树遗传转化研究-茶学专业论文.docx
- 茶油提取工艺及其品质分析-发酵工程专业论文.docx
- 茶油提取工艺及其品质研究-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论文.docx
- 茶涪路改建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管理专业论文.docx
- 茶渣中蛋白质和多糖的综合提取及其分离纯化-食品科学专业论文.docx
- 茶滩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用研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论文.doc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