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答题的技巧.docVIP

浅谈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答题的技巧.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答题的技巧

浅谈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答题的技巧   摘 要:古代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所分值比重日益增大,本文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了该类题的答题技巧,对高考应考的学生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题进入普通高考语文试卷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分值权重较大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大多数考生觉得理解诗的内容和把握诗人的感情有困难,因而考试时难以准确的把握答题要点。如何指导考生克服这些困难从而准确把握这类题的答题要点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体会介绍几点做法。   一、看标题,整体把握   情感之于诗歌如同血液之于人体,水分之于花草,把握了诗歌的思想情感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诗题中隐含着许多信息,剖析好标题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比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标题就提供了帮助理解情感的信息:诗题中的“感”字,提示我们这首诗是抒发感想的,可谓一字定调。而“观书”二字,恰好提示了“感”从何来,由此我们就可以初步断定诗歌是诗人读书后的感言。再读诗歌知道,书本中丰富的内容,精深的道理,像源头活水,滋养着读书人的心田。一个人只有经常读书,不断汲取书中的精华,思想上才能有“源头活水”,头脑也才能保持经常的清醒。而不至于内容肤浅的理解为水塘清澈如镜,是因为有源头活水。张籍的《秋思》、杜甫的《旅夜书怀》、陆游的《书愤》等都可以从标题入手整体把握全诗的内容,可以尝试做这方面的练习。   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为理解单首的诗歌提供一个大的背景参照,有助于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下边举例说明:   小 重 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短有谁听?   问题:词中的“心事”是指什么?(2002年春季上海卷)   岳飞曾经在抗金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却时时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陷害,所以作品多有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这样我们就会准确的答出“心事”指希望实现抗金报国的愿望。   我们知道,一首诗也好,一首词也好,甚至一篇文章也是这样,不可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特别是特别讲究语言凝练的古代诗文,很多情况上,不将具体作品放到大的背景知识中去理解,很难保证不违背作者的原意。如李煜的《虞美人》,如果不知道作者的身世经历,就不好把握词中“往事”“小楼”“故国”“雕栏”的具体意思,自然也就不好把握这位亡国之君的绵绵怨仇了。   三、看序、注,寻找信息   一般来说,序在前,注在后,有些具有帮助理解的信息还会巧妙的置于试卷的题干中。它们有的标明创作的年代,有的简述创作的过程,有的介绍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全诗奠定感情的基调,我们不要漠视这些看似附属的文字在帮助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上的作用。如:?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年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问题: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006年江苏卷)   解答此题只要一看注释就不难回答。常年在外的人,哪有不想家、不想妻子儿女的呢?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嘛。作者写这首词的那一天正是魏太太的生日,就夫妻而言,这可是比春节比元宵比端午等一切传统节日还要重要的日子!做先生的理所当然得有所表示,拿出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深深地爱着她,苦苦地念着她。由此得出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再如,?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廷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问题:首诗分为几个层次?他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006年全国1卷)   从序中如果能看出这是一首题画诗,答题就容易了。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分别写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画面;后四、句为一层,写了作者由画中内容而生发的感想。   从一定意义上说,诗词本身的“序”“注”和题干里的隐含信息都犹如杠杆一样,虽然看似渺小,但用好了,却能帮助我们撬起重物。   四、看意象,推断情志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