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胃痛(中医)课件.ppt
辨证论治 在气:胀痛或连胁或走窜不定,脉弦,多为初病 辨气血 在血:刺痛、痛有定处或夜间痛多,脉涩,多为 久病 在胃:胀痛、闷痛、痛无休止、嗳气,多属初发 辩脏腑 在脾:胃中隐痛,进食可缓,劳倦则重,属久病 在肝:与情志有关,胀痛连胁、走窜不定、太息 为快 治疗原则 基本治疗法则——理气和胃止痛。 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养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则又当邪正兼顾。 根据病因的不同,分别使用散寒、消食、 理气、泄热 、化瘀 、养阴 、温阳等法。实者祛邪使通,虚者助之使通。 用药应做到:祛寒勿过于辛燥,养阴谨防滋腻,补脾注意运脾,化瘀宜兼理气。 临床分型治疗 实证 虚证 寒邪客胃证 胃阴亏损证 饮食伤胃证 脾胃虚寒证 肝气犯胃证 肝胃郁热证 瘀血停胃证 寒邪客胃 主症:有受寒饮冷史,胃痛暴作,恶寒 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舌脉: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止痛。 方药: 良附丸 姜 生姜 性味辛温 疏风散寒 温中止呕 适用于胃痛兼有风寒表证者或伴有呕吐者。 干姜 辛热 温中化饮 适用于胃寒较重,兼 有水饮内停。无论寒邪内侵之实证与阳气不足之虚证均适用。 高良姜 辛热 专攻温中止痛 善于温散脾胃寒邪 饮食伤胃 主症:暴饮暴食史;胃脘胀满疼痛, 拒按,嗳腐吞酸。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 肝气犯胃 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胸闷嗳气,喜长叹 息,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多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本型胃痛乃肝气横逆所致,故立法处方均以治 肝为重点,《临证指南医案》“治肝可以安胃, 凡醒胃必须治肝” 深刻说明了这一点。 掌握“疏肝不忘安胃,理气慎防伤阴”原则,使 木气条达,胃不受侮,毋伤肝阴,毋耗胃液。 肝胃郁热 主症: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 杂,口苦口干。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胃 方药:丹栀逍遥散 瘀血阻滞 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 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 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 吐血黑便。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胃阴亏虚 主症: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 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 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 . . . . . . . . . . . . . . . . 何琼 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十二指肠球炎,以及部分肝胆疾病、胰腺炎等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要点提纲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 诊断及类证鉴别 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分型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健康指导 历史沿革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缜胀,胃脘当心而痛”。 历史沿革 张仲景《金匮要略》涉及到胃痛的论治,提出“按之不痛者为虚,痛之为实”的辩证要点。创立了大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理中汤、吴茱萸汤、芍药甘草汤等治疗胃痛有效的方剂 历史沿革 金元时代,李杲在《兰室秘藏》中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历史沿革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着重强调了“气滞”这一病机并主张治以“理气为主”。 历史沿革 叶天士《临证医案指南》指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认为胃病不仅与气滞有密切关系,而且“久病入络”必然导致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