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州本土电影创作初探及个案的研究
贵州本土电影创作初探及个案的研究
贵州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云贵高原东部,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48个少数民族中有17个世居、长住的少数民族。可谓“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进而,孕育出丰富多彩的、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使这个GDP落后的省份在文化上拥有绝对的自信。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下诞生的,以“夜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酒文化”代言的“黔文化”也是同样如此,而且,贵州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不仅滋养了优美的诗文、绚丽的画卷和动人的歌舞,同时,也博得电影艺术的青睐。细数中国电影史上取材于贵州或取景于贵州的影片,如,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戏曲片”的《秦娘美》、《箩蔓花》、《突破乌江》、《山寨火种》、《寻枪》、《青红》、《滚拉拉的枪》、《水凤凰》、《云下的日子》、《云上太阳》等等都足以证明贵州拥有电影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但是,长久以来,贵州电影的发展始终受到经济发展缓慢带来的负面影响,丧失了自主出品、摄制电影的能力,迟至本世纪初才开始逐渐恢复对电影创作的扶持和关注。
其实,贵州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3年,“当时贵阳私立南明中学校庆活动时,放映了英国人拍摄的动物无声片”,可是,目前无法考证此次放映是否是贵州人所为,故而,暂且依史料记载:贵州赤水县明华轩才是“在贵州放映电影的第一人”,时间大约在1927年或1928年之后,与此同时,明华轩创作的影片《游园记》更是使其成为贵州第一位自编、自导、自演电影的第一人,也很有可能是中国第一位融编、导、演于一身的电影人,从这个角度来看,贵州电影史的开篇是精彩而传奇的。进入30年代,贵州开始建立电影院,“到1958年,全省大部分县也建成了电影院”,同年9月,贵州电影制片厂成立,并拍摄了《周恩来和贵州各族人民同庆五?一》及《朱德委员长视察贵州》等新闻纪录片,与此同时,贵影厂还与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先后联合摄制了《秦娘美》和《箩蔓花》两部经典影片,但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期间,贵州电影制片厂被彻底取消,从此,“贵州成了全国较少的没有制片厂的省份之一。摄制任何影片都得依靠省外的制片力量,这是贵州电影发展的巨大阻力之一”。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方便少数民族观影不受语言不通的影响,部分县市于1964年开展少数民族语言配音电影,有效解决了观影过程中语言不通的障碍,从这一点来看,即便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电影依然是贵州各族人民重要的精神文化需求之一,从而可以窥见贵州人对电影的热情,这份热情便是提供《电影评介》杂志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到了80年代,“黔北文学”的作家们集体亮相中国影坛,为当时的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大量的、优秀的、经典的电影剧本和文学范本,如,李宽定的《良家妇女》、蔡葵的《山寨火种》和叶辛的《火娃》等,这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都为贵州的电影文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意识到,从1963年贵州电影制片厂被撤销到90年代初,即便有《电影评介》这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众影评杂志的问世和黔北文学家的电影文学创作,却也实难遮掩贵州缺少影片创作的遗憾,贵州本土电影长期陷入的困境使原本就不显眼的贵州电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直到90年代,黔籍导演胡庶的纪录片引起了国内外电影人的一致好评和热切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为贵州电影的现状和发展赢得了些许目光。
胡庶是土生土长的贵阳人,儿时的他痴迷电影《刘三姐》,但凡贵阳有放这部片子的他都会赶去观看,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对我来说它是电影或者文艺的启蒙”。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胡庶看到了BBC里的纪录片,从此,对纪录片产生浓厚兴趣,也许,那时的胡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长大后的他会成为中国杰出的纪录片创作者。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后,胡庶留学加拿大,在卡尔加里理工大学研修电影专业。但在他出国前已经成功制作了《妈妈》、《山坳里的春天》、《行走的教鞭》、《我不要你管》等纪录片并引起国内的关注,贾樟柯先生还在其著作《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册》一书提到胡庶的《我不要你管》:“胡庶在官方电视台工作,但他独立在贵州拍摄了《我不要你管》。在贵阳,他跟踪几个“三陪小姐”的感情生活,看她们与人相爱,也看她们面对背叛。爱的渴望让他们的青春在这座宁静的边城中显得过于忧伤,令人不禁想起沈从文那些渗透生命意识的散淡文字,也会让人联想到拍摄于1947年的中国经典电影《小城之春》”。从加拿大留学归来后,胡庶回到贵州省电视台,继续以一名体制内导演的身份独立创作了纪录片《开水要汤,姑娘要壮》并再次赢得国内外的好评与关注,这一次,胡庶和他的作品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开水要烫,姑娘要壮》作为一部原生态电影,表现了一个健康活泼、混沌未开的苗族少女朱小片的一段成长经历……朱小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