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谢灵运行旅诗的研究
谢灵运行旅诗的研究
摘要:作为谢氏家族子孙和山水诗风开创者的谢灵运,一生仕宦经历颇多,通过对其行旅诗的把握,我们可以发现他身上不仅有较为浓厚的儒家思想,后期人生更兼具佛道理念。谢诗喜用一些抒情意象结构诗篇,或是借助季节的描写表情达意。对于谢灵运行旅诗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认他的思想脉络。
关键词:谢灵运;行旅诗;思想脉络;抒情方式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谢灵运,南朝宋著名文学家,一生出仕多地,在荆州、彭城,永嘉、建康、临川等地任职,所以其行旅诗创作数量颇多。据明张溥辑《谢康乐集》所载,其现存诗共81首,逯校本共存其行旅诗58首,占其总量的近三分之二。通过研究其行旅诗,我们可以进一步窥视其思想行迹,更好地了解一代大家的心路历程。
“行旅”,最初见于梁萧统《文选》,其从内容上划分为23类,行旅类分上下,共收诗31题35篇。李击翰称“行旅”,“旅,舍也,言行客多忧,故作诗自慰。”即指因仕官在外而作于旅途之中或在任所所居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以诗的形式记录下来的文本资料。《文选》收录谢灵运行旅诗最多,共10首,可见萧统编纂《文选》时对于谢灵运的重视,钟嵘《诗品》也将其列于上品,谓其“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m沙,未足贬其高洁也。”
一、儒、释、道思想一以贯之
谢氏家族在晋时拥有最显赫的地位,但是到谢灵运时则慢慢衰落,作为谢氏子孙,谢灵运一直为有着功勋卓绝的祖先骄傲,在《赠从弟弘元时为中军功曹住京》时,灵运比喻谢氏家族是“峻极诞灵,伊源降祥”,“贻厥不已,历代流光”,可见大族子嗣的骄傲和荣耀。魏晋时玄学之风虽已尤为昌盛,但是对于传统士族来说,所授诗书仍以儒家经学传统为本,尤其在谢氏来说更应如此。《宋书?谢灵运传》记载“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祖文谢玄谓亲知曰:‘我乃生?~,?~那得生灵运’”。①作为同一时代的钟嵘也赞美灵运“学多才博,寓目辄书”。饱读儒家诗书的谢灵运自是以曾祖父谢安、祖父谢玄为榜样,“迈矣夫子,允迪清芳”。所以在他敦促从弟弘元“维翰孔务,明明劳止”,告诫堂兄谢瞻要“明政敦化,矜恤载怀”。在永嘉任官时,他还要求自己“弦歌愧言子,清净谢汲生”,以汲黯和子游为榜样治理郡县。
谢灵运出生后,谢家因子孙难得,送灵运至杜治明师处寄养。《南史?沈约传》载:“初,钱塘人杜炅,字子恭,通灵有道术”。②杨慎曰:“道室称治,犹今之观也”。③灵运直到十五岁才返回建康,可知其少时必受到杜明师道家思想的熏染。这一点在他的行旅诗中也多有体现。在《赠安成》一诗中,他提醒宣远要秉承道家“清净有默,平正无偏”的处世态度,“清净”源于《老子》“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有默”则源于《庄子?在宥》中“至道之极,昏昏默默”。义熙十一年,谢灵运三十一岁,赴江陵作刘道怜府中的咨议参军,但是已感“仰惭蓼萧,俯惕惟尘”,虽有一颗忠实之心,但是资质愚钝,难以处理好小人的谗毁之言,“工拙各所宜”,各人有适合自己的事,“将拭旧褐,?A来虚汾”,才最符合自己的本性。此时,谢灵运的道家思想占了上风。
不愿做官则思念亲友的心情就更加沉重,对兄弟的深情厚谊使他对离别尤其伤感。回忆“接席密处,同轸修衢”的共同经历,来追溯少时的乌衣巷中自由欢乐的时光。这种情愫越是强烈,归隐之心就越是频繁、急切。综观谢灵运50余首行旅诗,“归”字就出现了14次,有的诗中出现了还不止一次,想要回去的心情无以排遣。据顾绍柏先生《谢灵运生平事迹及作品系年》考证,义熙七年,时谢灵运27岁,就随刘毅至江州,入庐山拜见过慧远法师④,《全宋文》记载义熙九年底或义熙十年初,应慧远法师之请,谢灵运作《佛影铭》⑤,正文大赞佛法,可见二人已有多年交往,道佛思想在灵运心中滋生。
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有很大关系,汤用彤先生认为“魏晋清谈,学凡数变”(《魏晋玄学论稿》),“言意之辨,不惟与玄理有关,而于名士之立身行事亦有影响,导致魏晋人士宅心宅远,则重神理,而遗形骸。”
谢灵运的诗句多取意于《老子》《庄子》,他羡慕支离疏,可以坐享天年,倾慕方外的隐逸生活。寻访黄帝遗迹,企求能够成仙升天。在慨叹“万事难并欢”时,只好寄希望于老庄。每次出游,都希望能找到一些奇异景致,在山水之中憧憬游仙的乐趣。而每次出仕,都觉有“违志”之感,渴望像隐士一样能够“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
二、深沉情感下的自我形象
皎然《诗式》中提到“当与诸公论康乐为文,直於情性,尚於作用,不顾词采而风流自然”。⑥当然,这里的“文”更多指的是谢灵运的诗。大谢不似颜延之“如错采缕金”,而是发乎于情的自然流露。谢灵运有着大家之子的豪气,也有着性情男子的深婉。他对待自己的祖先充满敬意,用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