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传教士在贵州开展教育事业的的特点探析.docVIP

近代西方传教士在贵州开展教育事业的的特点探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西方传教士在贵州开展教育事业的的特点探析

近代西方传教士在贵州开展教育事业的的特点探析   【摘要】近代贵州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十分落后,在西方传教士到来后,开展传教活动的同时也兴办了一些学校,文章从学校的开设地点、招收对象、办学理念等方面分析了这些教会学校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西方传教士 贵州 教育 特点   【基金项目】课题来源: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西方传教士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变迁――以明末已降的贵州为例”,课题编号:10XJC77000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09-02   近代贵州一些深入腹地的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在汉文化未触及到时,基本生活在地理封闭、文化交流隔绝的环境中,不通汉语,甚至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读书识字更是无从谈起,“盖贵州苗夷向来没有文字,以往就没有教育可言。苗夷童时在家,于无意间习知成人所能千古如斯的简单生活知能,稍长之时则在家庭以外,仗其天赋人类可塑性的本能,日积月累,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学来,他们很少有什么计划施行教育的帮助。”一些苗族甚至计数都很困难,“赶场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胜任。由于不熟悉汉语,数字计算又低,所以一个村寨只有几个人可以赶场。逢场时,这几个人就为全村寨包揽购买东西了。直到20世纪初,未受基督教影响的一些村寨,二十多岁的人还不能够数上百位的数字。”西方传教士的进入,在兴建教堂的同时开办教会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一落后的教育面貌。   一、西方传教士开展教育事业概况   采取办学方式间接传教,是20世纪基督教的一个重要特点。正如美国传教士裨治文所指出:“只要给我们机会和充足的经费来教育整个一代人,正如支配思想之律世世代代都肯定是相同的那样,教育也肯定可以在道德、社会、国民性方面比同一时期内任何陆海军力量,比最繁荣的商业刺激,比任何或者一切其他手段联合行动,要产生更为巨大的影响。”西方传教士一直将建立学校、开展教育作为扩大教会影响的重要手段。贵州天主教当时就是如此,为扩大社会影响,从教育入手吸收信徒,开办了一些普通学校。道光二十五年(1845),在贵阳首先创办男、女小学堂各1所,咸丰十年(1860)增至5所。后各地教堂均附设小学,同治九年(1870)增至31所。据统计,到1926年,贵州天主教共办有小学85所,学生1843人。其中,男校53所,学生1259人,女校32所,学生584人。此外,还创办了名盛一时的程万中学。另设置有大小修院培养修生。   贵州基督新教各宗派所办教育事业成果更是斐然。据民国九年(1920)的统计,循道公会办小学47所,在校学生975人;内地会办小学35所,在校学生697人;女执事会和福音会各5所,在校学生各为70人和56人,到1950年初,基督新教各宗派教会还办有敬一幼稚园(创办于1940)、德慧幼稚园(1941)等4所幼儿园,完小19所,初级小学100余所,中学5所。   二、西方传教士在贵州办学的主要特点   1.大多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伴随西方传教士传教活动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建设也主要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起来。德女执事会与民国七年(1918)开办的大定宽爱小学,初名“华西联两级小学”,学生多来自边远地区,有的甚至不会说汉话。外地学生都安排在学校住宿。家庭极贫困学生由教会供给膳食,民国十二年(1923)首批高小生毕业时有4名彝族,1名苗族,由教会报送到四川泸州“华西中学”就读,其学习和生活费由教会供给。民国二十七年起(1938),该校先后在少数民族信徒聚居乡村开办了7所分校(均为初小)。其中第三分校位于刘龙区安乐乡,当地彝族占全乡人口的90%以上;第四分校位于纳雍县乐治区老凹坝铧口寨,该寨全是苗族,学校负责人朱德学也是苗族。第五分校校址在长石区大山乡小寨,其也多是苗族;第六分校校址位于毕节县普宜区田坎寨,当地多为彝族、苗族。当时龙道歉从遵义神学院毕业后,被派往普宜传教,当地少数民族迫切要求办学,于是龙创办宽爱小学第六分校,招收男女学生30多人;第七分校校址在瓢井区八堡乡新寨,是一苗族村寨,信仰基督教,但从未办过学校,民国二十七年(1938),李尽忠在此地创办第七分校。后大定教会派廖琴接办,开设一个初小复式班,招收苗族青年学生30多人入校。一方面,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已看到少数民族信教的力量,秉承着“哪里有教堂哪里有学校”的宗旨,广泛建立学校,另一方面教会学校的开办对于尚未开化的少数民族地区,启蒙作用更为突出和具有时代意义。   2.招收对象广泛,不仅限于信徒。在各教会开办的学校中,因其以教育作为传教的重要途径,具有一定的宗教性。但在教会学校发展过程中,为适应传教需要,多数学校的宗教制约其实并没有那么严格,每一传教区皆有其自身特殊性,传教士们在传教的同时也注意考量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