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誓言的模式初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经誓言的模式初探

诗经誓言的模式初探   摘 要:《诗经》中的爱情诗多有誓言出现,比较典型的起誓方式有以死为誓、以日为誓和以天为誓。以死为誓与“人死万事休”的观念有关;以日为誓与先民们的太阳崇拜以及太阳永恒不变、照尽世间角落的特性有关;以天为誓则和敬畏神明有关,代表了起誓者愿意接受上苍监督的决心。   关键词:《诗经》;誓言;以死为誓;以日为誓;以天为誓   作为中国诗歌的早期典范之作,《诗经》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一点就是为后世誓约的模式提供了范型。《诗经》中的誓言范式在后世的诗歌甚至如今的日常口语中都频繁出现。本文即以《诗经》中出现的誓言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模式及其出现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一、以死为誓   以死为誓的方式,在《诗经》中大约出现了三次,分别见于《击鼓》《大车》《柏舟》,言说背景、言说角度不同,然而皆表现了对爱情的坚定、执着。   《邶风?击鼓》中的誓言,是在爱情遭遇战争破坏的情况下发出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①。“契”意为聚合,“阔”意为离散。此诗句以死生聚散为誓,体现了抒情主体的决心:他并不是在冲动之下发出的誓言,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生死是人力所不能及的,聚散离合在太平盛世或许可以由自己决定,但是结合这首诗的前几句“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即可得知,抒情主人公生活在战乱时期。连是否从军都无法自己决定,又如何能够主宰生死聚散呢?   《击鼓》以生死为誓,“与其说是承诺,不如说是宣言,不是说给心上人听的,而是说给自己,说给命运听的。它其实是一个挑战书,是渺小的人类,咬紧牙关,攥紧双拳,含着热泪,对于庞大的君临一切的命运的无畏挑战。”②这样的誓言就像《俄狄浦斯王》中的悲剧精神那样,明知自己无法改变命运,却绝不放弃抗争,带有了一丝悲壮的意味,可谓是带着血的决绝。   《王风?大车》的誓言则是在男女私奔的情景下出现的,“谷则异室,死则同穴”,出自此诗。诗作以“大车槛槛,毳衣如?I”开篇,大车为牛车,周朝时多为贵族乘坐,而毳衣在当时亦为君王或大夫专用。《大车》的抒情主人公在诗中专门点出了心仪之人的穿着和车架,据此可以推测,这一女子和心上人的身份地位可能相差甚远。因为如果她同样出自贵族阶级,身边都是“大车”和“毳衣”,对这些东西的敏感度便会下降,可能就不会注意到心上人的衣着和车架。   再回到她对心上人的誓言上看,“谷则异室,死则同穴。”在女子以生死为誓之前,先说到的是“谷则异室”,“谷则异室”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心上人可能不够喜欢自己。而“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岂不尔思,畏子不奔”两句也说明了这一点。爱情是冲动的,如果心上人对自己的爱足够多的话,又怎么会不肯和自己一起私奔呢?至少该男子的爱和作为抒情主人公的女子相比是少的。在爱情里,往往是谁付出的感情越多谁先输,而输的那个多半会在这段关系里沦落为姿态卑微的一方,患得患失。第二,心上人的父母反对他和自己在一起。而在古代封建社会,父母的反对多是出于双方身份地位的不匹配。   综合上述的观点来看,不管是哪种原因,作为抒情主人公的女子在面对心上人之时都是心态有些卑微的。或是感情上处于下风的卑微,或是身份地位上只能仰望的卑微。   结合这样的卑微之感来看那句“谷则异室,死则同穴”就很容易理解了:女子认为活着的时候很难嫁给心上人,私奔的话又“畏子不敢”“畏子不奔”。退一万步讲,哪怕她真的和他私奔了,按照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奔者为妾,父母国人皆贱之”的婚俗来看,二人也很难有一个完满的结局。女子正是因为清楚自己所处的处境,才会说出那句“死则同穴”,将希望寄托在死后。以生死为誓,不只表现了女子的决心,同时也带着一股浓浓的绝望。   《?{风?柏舟》的誓言是年轻男女爱情遭遇父母反对的情景下出现的,“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里的以生死为誓比前面的两例简单很多,它表达了少女要和心上人在一起的坚定,反抗父母之命、争取婚姻自由的决心,体现了少女对于爱情的真挚和专一。   生死为誓,是《诗经》常用的起誓方式,那么,古人为何喜欢以死为誓呢?当与人的生死认识有关。死亡是一切的终结,人死万事休,凡世间的一切美好就都和自己无关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如果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这世间又有什么东西可以使他害怕呢?这无疑是一个人最坚定的决心。   二、以日为誓   以日为誓,见于《王风?大车》,“谓予不信,有如?日”。诗中的女子在面对那个身份地位高于自己、对于是否要私奔犹豫不决的男子时,是那样的急切和卑微。她用直白热切的“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岂不尔思,畏子不奔”“谷则异室,死则同穴”三句来表达自己的一腔爱意,炙热的情感在她的胸膛中激荡,让她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给他看。出于这种急切地想要证明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