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 策 略” 打 造 小 学 语 文 “悦 动 课 堂”
摘 要: 学语文的动力离不开兴趣。作者结合亲身教学实践阐述让小学生爱上语文的有效策略:真正有效的课堂是学生兴趣盎然的空间,教师要随时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同时,以所教学生学情为基础,把握训练有效性为语文教学服务,以发展性评价“每日表彰”机制激励学生“扬长补短”,在班级内形成良性竞争,这样的课堂才是“悦动课堂”。让学生爱上语文既是教师的教学智慧,又是尊重规律、尊重学生个体的表现。
关键词: 悦动课堂 有效教学 有效训练 评价机制
“悦动课堂”指“悦”,高兴,愉悦,是理念,即快乐幸福自由的童年;“动”是方法和策略,即通过小组合作、游戏等各种学习方式,让孩子们眼动、手动、耳动、口动、脑动,积极愉快自主地参与学习,享受快乐幸福的童年。相对于学生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的课堂而言,指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发展需要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有时候是被激发出来的),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快乐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兴趣,才有敏锐的观察、牢固的技艺、丰富的想象、积极的探索和创造性运用。尤其是小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因而语文教师应具备两个依次递进的条件:一是充满爱心,让学生喜欢你;二是运用“小策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喜欢你教授的语文课。
策略一:课堂上坚持有效教学,随时激发学生“直接兴趣”,培养“间接兴趣”。
知识匮乏的小学生好奇心却很强,他们对形象、生动、新奇的事物易产生兴趣,进而接触、认识和掌握它们,心理学称之为“直接兴趣”。因此,“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在社会和集体共同活动中,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发展,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不同需要,强调教学不仅要为学生打好全面基础,而且要在各自基础上,让他们的潜能得以最大发展”①。课堂结构单一,教法固定,问题拖沓,语言单调,不能让小学生喜欢上语文。抓住学生的“直接兴趣”,是名师们灵活多变的地方,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1.课前精心设计导语,激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好的语文课能在一开始上课时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与课前精心设计的导语分不开。张学伟老师的《番茄太阳》“设疑布阵,造成悬念”,“有只虫子弄得我耳朵特别痒,你说怎么办?”的问题令全班轰动,再由“光亮”引入“番茄太阳”。不同形式、富于变化的导语令学生兴趣高昂,为学习语文做好铺垫。
在教授三年级课文《雾凇》时,由于生活在南方,学生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因此我设计的导语是:“雾凇洁白晶莹、美丽动人,引得众多游人驻足观看。连江泽民同志也赞叹不已,还为它题词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学生果然很有兴趣。再出示题词“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围绕题词,组织学生欣赏雾凇的美,收效不错。
2.课中激疑求新,步步推进,掀起学习高潮。一堂课不能平淡无奇,而应升腾跌宕,不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将他们的注意力牢牢抓住,把学生引入求知新境界,达到发展学生的目的。孙双金老师教授《林冲棒打洪教头》,设疑“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而不是拳打洪教头呢”?“林冲愿意吗”?课堂气氛步步高涨。
五年级历史课文《郑成功》,考虑到理解人物心理难度较大,我设计了几个层层深入的问题:“郑成功在‘临风眺望’什么?”(台湾岛)“台湾岛离此地有三百多里,他能看到吗?”(不能)“不能,他为什么还总要看呢?”(一心想着要收复台湾)“郑成功指着东南方向问卫兵:‘那是什么地方?’他知道大海那边是台湾吗?为什么还要问?”(为了激起士兵的斗志)学生在剖析郑成功行为心理的同时,对课文内容及主题思想的理解特别深刻。
3.课末留有疑问,保持学生热度,课内课外无缝衔接。齐加尼克通过实验证实:不管学生学习什么问题,都要完全解决了才结束,否则会破坏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陈建先老师执教《钱学森》临下课前说:“关于钱学森的感人事迹还有太多太多,同学们课外可以读《中华名人传记》,还可以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只要点击‘钱学森’三个字,网上就有260万个页面。”让学生带着未解答的问题离开课堂,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年级时一节公开课,我上的是历史成语故事《卧薪尝胆》,顺利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这样安排了结尾:同学们,古人把“卧薪尝胆”的精神蕴藏在这副对联中。(出示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下联中“三千越甲可吞吴”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