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敏诗歌意象的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郑敏诗歌意象的研究

郑敏诗歌意象的研究   本文以诗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为研究文本,结合郑敏诗歌理论,研究其意象艺术,从诗歌意象主题和诗歌意象的审美追求两方面展开探索。研读可知,诗歌意象主题主要有表现自然、刻画生命和书写死亡三类。在诗人独特的审美追求下,诗歌意象具有生活化和哲思化的特点。意象的巧妙运用使得郑诗更具审美价值。   郑敏曾经说过:“40多年前,当我第一次读到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时,我就常常在苦恼时听到召唤。”里尔克曾提醒青年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要避免肤浅和感情的倾泻,要学会静观、体悟,让意象自然呈现,这样才能贴近事物的本质,诗中的感情才能经过自省和收敛,才不至于泛?E”。郑敏也曾评价里尔克,认为他在写诗过程中能够将诗歌的音乐美转化为雕塑美,他的诗歌创作过程就好比罗丹从硬石中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塑像。在这方面,郑敏深受里尔克影响,从她的诗歌中,人们可以看见一种深沉的、内敛的里尔克式的雕塑结晶美,这种美是通过融合诗人生命体验的具体可感的意象表现出来的。袁可嘉也曾在《九叶集》的序中提及,“‘雕像’一词是理解郑敏诗作的一个关键字眼。她注意追求雕塑或油画的效果:以连绵不断的新颖意象表达蕴藉含蓄的意念,通过气氛的渲染,构成一幅想象的图景”。因此,从意象这一角度切入,研究“有什么意象”“怎么样的意象”,深入了解有关郑敏诗歌的意象问题,对理解、研究郑敏诗歌是有较大帮助的。   由《创作与艺术转换――关于我的创作历程》可知,郑敏始终认为艺术转换是诗歌创作的关键,她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实践现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转换。从1984年到1985年,郑敏初步寻找到一种艺术途径――“庞德式的浓缩和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无意识的意象混合”。1985年后,基于之前的不断探索,她终于找到一条适应时代和符合自己的艺术转换道路,即意象,并渐趋成熟。《郑敏文集?诗歌卷(下)》所载的诗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收录《心中的声音》《幽香的话》和《诗人与死》三卷,共24首诗歌和1篇十九首组诗。在这25首诗歌中,创作年份在1990年以后的多达15首。因此,本文将以诗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为文本,结合郑敏诗歌理论,研究其意象艺术,试图从郑敏诗歌意象主题和郑敏诗歌意象的审美追求两方面展开探索。   一、郑敏诗歌意象主题   在郑敏看来,意象的形成并不是瞬间的事情,而是需要经过日常的观察、学习以及思考等步骤。并且,她认为,意象就像是一个集成线路的元件,感性特征和理性思考应兼具一身。由于受到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及自身人生经历的启示,郑敏诗歌创作及理论思考涉及自然宇宙、个体生命等哲学命题,其诗歌所蕴含的意象就像是诗歌的灵魂,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的重大使命。根据意象所表现主题分类,诗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主要有三类意象,分别是表现自然、刻画生命以及书写死亡。   (一)表现自然   1980年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得当时的青少年浸泡在商业社会模式以及消费文化当中,人文精神逐步黯淡。郑敏开始对当下社会进行反思,她认为有物质无精神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灾难,她主张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开始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以及人类命运走向的问题,诗人所向往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状态。在诗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中,读者可以从一些诗歌中看到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运用中国古典意象来对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和追问,如《心中的声音》(1991):   在这仲夏的夜晚/心中的声音/好像那忽然飘来的白鹤……有一天会变成夜空的星星/也还是充满人们听不到的音乐/疯狂地旋转,向我飞来/你,我心中的声音在呼唤/永恒的宇宙,无际的黑暗深处/储藏着你的、我的、我们的声音   在这首诗歌中,“心中的声音”贯穿全文始终,诗人将其比喻为“白鹤”。“白鹤”在中国自古以来,都被看成是高雅人格的象征,是美好事物的代表,将其作为意象入诗,读者可以看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白鹤”这个意象将历史与当下联系起来,谈及人与自然、与宇宙的关系:在永远向前的历史长河中,人是渺小的,而历史是充满神奇色彩的;在大自然和浩渺宇宙面前,人是渺小的,宇宙是永恒的,宇宙和大自然还有许多未知等待人们去探索。   并且,诗人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可感的自然事物来透视人类与自然、宇宙的关系,如1990年创作的《有什么能隔开》:   当蒙耐的晚霞/和被它撕碎的/片片蓝空/从狭长的西窗/进入昏暗的小屋/有什么能隔开/我和那/被霞光淹没的/无边无涯无底的/宇宙?/昨天的小野花/又开了一朵/深鹅黄的六瓣/围着棕黑的心/心的深陷增添/多少神秘/有什么能隔开/我和它/它那深陷/不愿显示的花心?   这首诗歌一共两节,这两节诗歌在内容上呈现一种并列的关系。第一节诗歌写了狭长的西窗就像一个画框框住了窗外的黄昏、晚霞、蓝天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