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绕到《夏本纪》地背后看一看
绕到《夏本纪》的背后看一看-中学语文论文
绕到《夏本纪》的背后看一看
崔国明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收录了《夏本纪》一文,节选的是有关“大禹治水定九州”的部分内容。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水”的业绩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传颂千古,成为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美德的代名词。
但是,仔细研读文本我们就会发现,司马迁似乎并不单单是为了叙写“大禹治水”的故事,也不完全是为了赞扬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因为文本中既未见“治’’前之谋划,也未见“治”中之方法;尤其是后者,作者用墨极少,仅一笔带过。
而且,同样是“帝王传记”,《夏本纪》的叙述内容、行文方式以及用语风格似乎与后面的《高祖本纪》《项羽本纪》《秦始皇本纪》等迥异、这不仅又让人心生疑虑。
那么,司马迁如此为夏禹立传,意欲何为呢?
解读《夏本纪》,绕道文本背后去,看一看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真实用意。
一、从“大禹”看“帝王”
大禹,乃司马迁心目中的帝王“标准像”。
在《夏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将夏禹简单地看作一个帝王而对其生平、行事做客观的记述,而是将自己心中的帝王形象的理想和标准寄寓在夏禹身上了。换言之,司马迁是想借大禹这一形象.为他心目中的帝王“画像”——画一幅帝王“标准像”。
大禹帝王血统,出身高贵。在介绍大禹家世谱系的那一段简短的文字中,有一句话非常突兀,去掉后上下文似乎更连贯,那就是“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很显然,司马迁是在着意强调大禹的“帝王血统”。在司马迁看来,大禹身上应该有帝王家族的优秀的“遗传因子”,有着做帝王的先天条件。
大禹德才兼备,行为世范。在《夏本纪》中,司马迁用饱含赞美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大禹的德行:“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即便是在记叙“大禹治水”的过程中,作者也不忘提及大禹的品行:“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卑宫室,……”在治水“以告成功于天下”之后,当“帝舜荐禹于天,为嗣”时,大禹却是“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宅心仁厚、道德高尚的大禹,看到的是一个谦逊礼让、淡泊名利的大禹,看到的是一个严于律己、公而忘私的大禹。大禹,确实德才兼备。其一言一行,确实可“为律”,可“为度”,可“为纲”,可“为纪”。
大禹体察下情,审慎权衡。在司马迁看来,“帝王血统”和“德才兼备”可能只是具备了“做帝王”的条件,还远不是“做帝王”的全部,更重要的可能还是要看“做成什么样的帝王”。所以在《夏本纪》中,司马迁用了较多的“非记叙性”的篇幅来写大禹,如“称以出”“行相地宜所有以贡”“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从这些几乎散见于文章各个部分的概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任何政令的制定和颁布,大禹都是经过慎重考量的,有的甚至是实地考察得来的,所以处理事务能审时度势,体察下情,审慎权衡,绝不轻率。
这样的帝王,堪称楷模,又怎不令人景仰,受人拥戴?
但是,反观司马迁所处时代之帝王汉武帝,面对李陵兵败,满朝文武噤若寒蝉,唯有司马迁站出来替李陵辩护,他不但没有得到汉武帝的理解,反而被认为是想借李陵之功诋毁主帅李广利,进而批评自己因用人不当而造成军事失利,于是汉武帝非常愤怒,对司马迁施以极刑。正是由于汉武帝没有充分了解实际情况,反而师心自用,轻率决断,才使司马迁遭受了宫刑的奇耻大辱,这无疑会在司马迁心中留下不灭的阴影。
从大禹身上,我们大概可以看到司马迁心目中的帝王到底该怎么做。
二、从“四岳”看“人臣”
《夏本纪》中的“人臣”的代表是“四岳”。“四岳”,传说为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主四岳之祭,为四方诸侯之长。《夏本纪》中直接写到“四岳”的地方有两处:
一处是当天下洪水滔天时,“四岳”向尧举荐鲧来治水:
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日鲧可。尧日:“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
另一处是在鲧治水失败后,“四岳”又向舜举荐禹来治水: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日:“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日:“嗟,然!”
作为人臣,向帝王进言、“推贤进士”。从文中看,“四岳”也确实如此。但是,他们尽的是怎样的“人臣之道”呢?
面对“浩浩怀山襄陵”的滔天洪水,谁都知道“治水”太难。所以当尧“求能治水者”时,“群臣四岳”没有一个敢站出来,而是联合举荐了鲧。鲧是否是治水的合适人选?“四岳”并不清楚,所以只能“试”。结果,鲧治水失败,被舜放逐羽山而死。面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