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大学人文教育初析
中国大学人文教育初析
【论文摘要】:人文精神教育反映了人的内在价值和社会的普遍正义,是大学教育的灵魂。重建大学的人文精神要树立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各类专业人才的办学目标,为人文精神的形成提供自由宽松的思想环境,建立有效的人文教育机制。
[论文关键词] :高校人文 精神教育
中图分类号: B5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教育根本是理想人格的培养,没有理想就连人格也谈不上”,“搞教育的不讲理想,还有哪个行业来讲理想”?“尽管有些理想我们今天可能无法实现,但人类最美好的精神就是对理想的追求,一定要有这种幻想与追求”。(《人文教育的位置究竟在哪里?》)理想主义仿佛已是陈年旧话,旧话在此重提,至少对我而言是别有深意的。平心而论,所谓无欲则刚,看来追求宁静无为的理想倒还容易些;可是有为有不为,若非别有一番寄托与抱负,这无欲之“刚”恐怕也无从说起;而要追求真正有所作为的理想,那就远不是云淡风清便能成就的。比如,具体到自己手头的课题研究及论文写作,有意无意中便会将其间难耐的艰辛、繁琐与枯燥,都视同浪费青春生命的无益、无趣和无聊之举,于是迟疑,焦虑,患得患失。可也深知理想的实现,不就得这样落实在对与之相关的一个个具体目标的执著追求中么?到此时,与其再谈“理想”的有无,不如就看我们在追求具体目标的奋斗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意志、韧性之强弱:这一点将决定“理想”能否经由我们自身的努力,一点一滴转化为现实;抑或只是一面动人的旗帜,凌空轻?,爽心悦目。因而,能否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磨砺出坚韧的意志,能否凭借这种意志而对理想怀有持久的生命激情,同时能否在理想的感召之下将激情与意志不断融铸为一体,以成就其精神支柱:这显然也应作为“精神成人”的要义所在。
一、人文教育是一种基本教育
大家都很熟悉《论语》里的一个故事。孔子让自己的学生各言其志,有学生说要去做官,有学生说要去管理军队和政府,对这些志向,孔子都没有做太多的评论。他问曾点,你有什么志向。曾点说,暮春来临的时候,我要穿上春天的衣服,邀上一些少年、儿童,去沂河里游泳,在岸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去。结果,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点的志向里,洋溢着一种清远之气,并有怡然自得的情怀,他提供了另外一种思维的向度,就是在实用、功利之外,人还可以有一种无用、自在的追求。这就好比我们读唐诗宋词,那些美妙的诗句,你说有什么用呢?不过是一点心绪,一点念想而已。但正是因为生活多了这点心绪和念想,才有了梦想和诗意的品质。
近年来,关于大学教育的变革,呼声最高的,就是今天要讲的人文教育,或者叫通识教育、通才教育,在英语世界,也叫自由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大学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而更应是培养人格、塑造精神、贯彻理想的地方。除了术业有专攻,学生也还需要接受人之为人的基本教育,以克服过度专业化所带来的精神缺失。因此,人文教育并非是什么艰深的教育内容,也非只针对文科的学生而言的,恰恰相反,它是对大学生所进行的共同教育、素质教育,是要普及一种基本的、常识性的经典阅读和文化情怀。
如果一所大学,只重视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遗忘了人文精神,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说,这就是“半个人的世界”。而现在的大学,系与系之间的隔膜,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不相往来,非常严重。不说文科、理科之间,就是我们文、史、哲这种血缘亲密的学科,也少有联系。好像学历史的人,就无须知道尼采,学哲学的人,就不必知道白话文运动。这令我想起1925年清华大学设国学研究院之时,对于聘任导师所提出的要求,首先就是要求这个导师“通晓中国文化之全体”,而且还要求他对外国文化有相当的了解。所以,国学研究院只办了四年,却培养出了一大批文史方面的人才,这不能不说和王国维这几位导师的通才、通识有关。事实上,那时的名师,可谓多是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像朱光潜、冯至、汤用彤等人,既讲授西方哲学、美学,也讲中国古典文学,即便像弘一法师,出家前,也是音乐、绘画、篆刻、书法、戏剧,无一不精的。
强调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就是为了强调人与人之间,在专业的不同之外,还有共同的东西,就是文明史中的经典和人类精神中那些永恒不变的价值。尤其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变化几乎是一切人所信仰的价值,人文教育是要提醒大学生,这个世界还有不变的东西,还有常温常新的价值―――对每一个本科学生进行这种核心教育,能帮助他们在精神上建立起健全的视野,并由此接通一个人和过往文明之间的血脉。
二、现代大学理念的沿革和变化
公元1100年左右,大学先在意大利兴起,而后传播到法国、英国,之后再到德国和俄罗斯,后来又到了美国。从大学兴起到工业革命的初期,这个阶段的大学教育,其根本理念就是教化人。到了工业革命的火热时期,在德国,以柏林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