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播学视阈下淮海戏传承发展路径剖析
传播学视阈下淮海戏传承发展路径剖析
摘 要:淮海戏是扎根于淮海地区的地方剧种,作为江苏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在过去的200多年里深受淮海地区人民喜爱,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认知价值。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也频临衰落甚至消亡的危险,因此进行保护与传承发展尤为迫切和重要。淮海戏要实现传承发展,需要探讨淮海戏的传播规律与路径,进行有效传播,这样才能使淮海戏永葆青春和活力。
关键词:淮海戏;传播学;传承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J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5-0012-02
为了推动戏曲的发展,国家在2015年出台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这对于在当今日益受到挑战的中华传统戏曲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传播语境的变化、文化产品的丰富,戏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受地域性限制的小剧种表现尤为突出,例如曾盛行于江苏省北部的淮海戏就是其中的代表。淮海戏是拉魂腔系的根基剧种,主要流行于江苏北部的淮安、连云港、宿迁市和盐城、徐州市的部分县区,以及鲁南、皖东北一带,至今有200多年历史,因流传地属于淮海地区,因此旧称“淮海小戏”。淮海戏于2008年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淮海地区处于北方鲁文化向南方吴文化的过渡和融合地带,赋予了淮海戏兼具北方剧种的粗犷豪放以及南方剧种温柔婉约的总体风格。因而,淮海戏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认知价值。
当前,淮海戏在发展上也存在着许多地方戏曲面临的同样问题,如剧团规模萎缩、后继乏人、受众群体缩小等,如何保护与传承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加强有效传播,也是传承发展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加强传播主体建设:借助非遗保护契机,培养优质人才
对于艺术来说,创作者永远是根本。他们是传播过程的主体,他们很大程度决定传播的质量与效果。所谓“名剧出名演,名演带名团”,生产出一部有影响的好戏并借此推出一位担大梁的“名角儿”,对一个剧种的生存和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而,要善于抓住机遇、挖掘自身优势、结合实际、多措并举培育人才。淮海戏作为江苏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淮海戏的保护和传承正式进入国家视野。要借助非遗带来的政策优势,做好淮海戏的保护,同时为传承人创造条件,让其更好地投入艺术创作和教授徒弟的工作中。
淮海戏的传承,过去主要是以家族关系办小戏班,通过血缘关系传承为主,师徒关系传承为辅,而从抗日战争时期起,有了以公家出资开办训练班的方式,建国后又由培训班发展为戏校。扎根在苏北大地上的淮海戏,有着浓厚的“乡风野趣,爽朗明快,清新生动”的美学风格,形成了老生谷(广发)派、丑角杨(云发)派、青衣杨(秀英)派和花旦范(珍美)派四大流派。近些年已经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传承者如许亚玲、吴玲、魏佳宁等,从他们的成长经历可以发现,早年他们多数都通过拜师学习为主,新生代以戏校学习为主。
由于剧团规模萎缩,目前艺校不再开设专项培养淮海戏演员的专业,而是较为宽泛地学习音乐舞蹈等。面对这样的现状,应积极对传统的“团带班”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造,探索“传统科班制”和“学院教学制”结合的淮海戏后备人才培育模式。剧团可以与艺校或艺术学院联合培养淮海戏人才,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选送剧团热爱地方戏曲、有创作热情的年轻演员以及面向社会选拨好苗子,进行定向培养,使淮海戏创作队伍生生不息[1]。
二、优化传播信息:打造经典剧目,创编现代新戏
淮海戏产生于清乾隆年间,形成于清道光时期,留存的传统剧目有32大本、64单出。题材多集中在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婆媳矛盾等等,观众通过看戏能感受到真善美的价值观。淮海戏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发挥着不可抹杀的教化功能,也丰富了当时人们的娱乐方式。虽然有些剧目不再适合当下演出,但那些经过了历史积淀的剧目,就像出土的文物一样,可能不实用、却很有研究价值。也有一项传统剧目仍然受到戏迷的欢迎,如《皮秀英四告》等经典剧目至今仍在舞台上大放异彩,曾赴韩国演出受到好评。要注重对老剧本的挖掘整理、演唱教习,对其中的经典剧目进行必要的改造,如剔除封建糟粕,增加新主题和时尚元素,让“老戏曲”唱出“新调子”。在传播过程中,人们总是更容易接受与自己观点、意愿、态度相近的事物,所以作为一门濒危艺术,要与时俱进,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充分发挥能动作用与创新意识,创作排演一些现代新戏,如现代戏《豆腐宴》《老县长的第二春》等曾产生良好的反响。具体可以以剧本的创新、音乐的创新、表演的创新为三维坐标,其中剧本创新要着眼于题材、人物、情感、主题四个方面――大胆地选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的全新的题材,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材;着力塑造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的人物形象,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