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研究新论五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鲁迅的研究新论五则

鲁迅的研究新论五则   一、鲁迅又陷“同性恋门”?   当今鲁迅研究领域新论迭出。不过,“新论”有两种:一种是符合史实和文本的创新,将“鲁迅学”科学体系的水平提升到了一种新的高度;另一种是为标新立异而生吞活剥域外理论,虽然出语惊人,但丝毫经受不起理论和事实的检验。说“鲁迅与周作人很可能经过了这样一个短暂的接近于或类似于同性恋的时期”,就是我说的后一种“新论”。   据说这种“新论”的理论依据是弗洛伊德学说。这位论者从《少女杜拉的故事》中引用了一段话,说明少男少女在青春发动期“明显地表现对同性的情爱”:“和一位同性同学的浪漫而多愁善感的友情,随着誓约,接吻,永久不渝的友谊承诺,以及敏感的嫉妒心,是一个少女与一个男人初恋前常有的序曲。之后,在顺利的情况下,同性恋的倾向终归消失。”   我虽然没有研究过弗洛伊德学说,但却经历过从少年至中年直到老年的人生转折阶段,并不认为每个人在成年之前都非要演奏一段“同性恋”的序曲。我绝对无意在此对“同性恋”倾向进行道德评价,只是不同意把同性之间的情感宽泛化。因为我们通常理解的同性恋,不仅是一种性心理,而且是一种性行为。如果把同性之间的情谊与情爱混为一谈,那同性之间的情谊就可能成为一种社会禁忌了。   这位论者让青年时期的周氏兄弟陷入“同性恋门”的史实依据,是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中的一段话:“《伤逝》不是普通恋爱小说,乃是假设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恩情的断绝的,我这样说,或者世人都要以我为妄吧,但是我有我的感觉,深信这是不大会错的。”《伤逝》是一篇什么样的小说,鲁研界已有一种基本看法。周作人认为作品有影射之意,这只是他的一种理解。大约30年前,我在《京报副刊》发现了周作人用笔名翻译的一首短诗,题目就叫《伤逝》,原作者是罗马诗人卡图路斯,内容是“诗人悼其兄弟之作”。9天后,鲁迅写完了小说《伤逝》,题目与周作人的译诗同名。我估计周作人的“假设”是据此而来。不过,影射说即使成立,也不能说明现实生活中兄弟就真有“同性恋”倾向。   这位论者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还从周氏兄弟青少时代的诗文找出“凄绝”“惜别离”“联床话语”一类的词语,说从中“可以觉察出友爱中近乎爱情的意味”。这种研究方法就更加离谱了。如果这种做法可以成立,那么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岂不也会成为“同性恋”的铁证?杜甫《梦李白二首》中写道:“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岂不同样成为了李杜“同性恋”的证据?李白《赠汪伦》诗中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句,岂不更成为他们“同性恋”的铁证吗?   这位论者声明他进行这种考证和推理的目的,“是使我们更加清楚,鲁迅兄弟失和之前,他们的感情是多么浓烈深厚!”说周氏兄弟曾经感情深厚,这并不错,但有什么必要非往“同性恋”上扯呢?   二、鲁迅缺失母爱吗 ?   新近有论者认为鲁迅的母亲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鲁迅童年生活中缺失母爱。主要论据就是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写到了“长妈妈”,写到了“衍太太”,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唯独“母亲的形象苍白而脆弱”。另一个论据就是鲁迅的母亲爱读书看报,却从来不读鲁迅作品。这位论者还引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一个为母亲所特别钟爱的孩子,一生都有身为征服者的感觉,由于这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导致真正的成功。”这位论者认为鲁迅性格中有自卑、绝望、孤独的成分,这就更说明鲁迅生活中母亲是个“缺席者”。   根据我自己的人生体验,以上这些观点通通站不住脚!一般来说,回忆文章多是写逝去的人们,久远的事情,在父母生前就为其写回忆文章的子女实属罕见。鲁迅写《父亲的病》等回忆文章的时候,父亲已去世30年,长妈妈、衍太太也都已作古,而他母亲那时还健康地活着,直到87岁才去世,鲁迅却比她早7年就离开了人间。   鲁迅的母亲是乡下人,幼小时只在私塾旁听过一年功课,因此她不读鲁迅作品跟是不是有母爱并无必然联系。比如,我的家人基本上都不看我写的文章,这丝毫不意味着我缺失母爱、妻爱、儿孙爱。至于弗洛伊德的那句话,也并不是普遍真理。即使鲁迅没有被母亲钟爱,又有谁能否定鲁迅是“真正的成功者”呢?   鲁迅的母亲叫鲁瑞,刚嫁到周家,鲁迅的父亲就中了秀才,家人都夸她有“旺夫命”,31岁即成了当家媳妇。但好景不长,5年后公公入狱,8年后丈夫去世。她生下5个子女,有两个夭折:第三胎是个女儿,叫端姑,生下10个月即患天花死去;第五胎是个儿子,叫椿寿,6岁那年也病逝。这些变故都使鲁瑞备受煎熬,感情上受到重大打击。在众多孩子中,鲁瑞最爱的是鲁迅,所以举家北迁之后愿意跟鲁迅居住,鲁迅离京之后她也不愿跟二儿子周作人共同生活。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描述过18岁那年离开故乡到南京求学的情景,说当时社会上一般人认为他是走投无路,将灵魂卖给了洋鬼子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