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戏剧观剖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俞樾戏剧观剖析

俞樾戏剧观剖析   摘要:俞樾作为清末著名大学问家,对于戏剧是十分推崇与喜爱的,其创作的《骊山传》等作品虽未搬上舞台,但也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典型之作,他将教化理念融入戏剧品评,并以史为戏、以考据学入戏,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戏剧观。   关键词:俞樾;戏剧观;教化;考据   中国古典戏剧经历了唐传奇、金院本、元杂剧、明清传奇等的演变和发展,到了清朝末期,已呈现衰落之势,这与当时经学、考据学盛行的创作大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创作者注重将历史、学问带入戏中,显得学术有余观赏性不足,因而产生很多不搬上舞台的案头剧。俞樾的戏剧创作及思想便具备这时期的典型特色。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是清末著名的学问家,其经学著述尤其受海内外学者的推崇,除此之外,学问还涉及诸子学、史学、文学等,广大渊博。他一生著述颇丰,近500卷的《春在堂全书》里涵盖了经、史、文、哲等各学科重要史料,其中的两部传奇《骊山传》、《梓潼传》和一部杂剧《老圆》受到笔者的关注,其《茶香室丛钞》《小浮梅闲话》等作品中有大量对戏剧的品评、考证,除此之外,他还为余治、陈?R、刘清韵等戏剧家的作品作序,为江浙一带的会馆、庙宇戏台题楹联,内容均是对戏剧戏曲的赞美。尽管戏剧戏曲在多数时代被认为是不入流的,但俞樾对于戏剧还是很喜欢并颇为推崇的。在多处序跋、评论及自身的创作中可见俞先生的戏剧观点。   一、劝惩教化观   戏剧被看做“小道”的意识由来已久,但是从元代开始,文人戏曲家便逐步发掘戏剧的深层价值,为了提高戏剧的文学地位,主张把戏剧作为“载道”的工具,要求作品发挥惩恶扬善的社会作用。教化作用也是俞樾最为看重的,张立旦曾评价他的戏剧作品“在词采、音律上,俞樾推崇自然通俗,强调以自然为美;在地位和功用上,俞樾以戏曲为史传,认为戏曲应通过表现历史人物的事迹,扬善惩恶,教化后人。”①   俞樾在陈?R《玉狮堂传奇》总序中称:“虽词曲小道,而于世道人心,皆有关系。可歌可泣,卓然可传。”②在给余治的《余莲村劝善杂剧序》中称:“是故老师巨儒,坐皋比而讲学,不如里巷歌谣之感人深也”③小说戏曲和说唱艺术对于普通百姓影响很大,这些形式比起老师传授儒家经典或政府法令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而戏剧的产生也是来源于生活,人世间的情感关系、是非纠纷,皆因有见闻、有感才能有创作、有传达的意义。戏剧如果能够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寓教于乐就是非有价值了。并再次提到“是人情皆厌古乐而喜郑卫也”,来肯定戏剧等形式存在必要性,同时点醒人们要好好把握戏剧“教化”这一重要的功用。俞樾在为陈?R《错姻缘》作序提到“夫夫妇妇,家室和平,则于圣世助麟雅化,或亦有小补也夫。”④故事讲述的是两姐妹不同的选择,妹妹代替姐姐嫁给了穷书生,书生中举前动了换妻子的念头,悔悟后中举,姐姐嫌贫爱富嫁给富商家,因其家财败光后出家为尼。俞樾评述其中的思想,女子不应该嫌贫爱富,多少英雄出身贫贱,而“既嫁之后,尚以不耐贫贱”,无论贫富都应尽心本分做好自己,男子不能有“贵易交,富易妻”的思想,总而言之,男女青年都应以此为鉴,做好丈夫妻子的角色,维持家庭和睦。俞樾认为此剧反应的是对个人情感及家庭伦理观念的教化。此外,他十分喜爱陈?R的《蜀锦袍》等剧,从主体思想看,这是讲述巾帼女将秦良玉的形象讨伐奸恶宣扬正义精神的作品。从他对其他作品的品评视角可见他十分重视并宣扬戏剧的教化功能。   俞樾在杂剧《老圆》的创作中,亦是表现出戏剧的教化意义,追忆过往、感叹世态炎凉的老将与老妓,在高僧的点化下,不再痛苦纠结,悟出真谛。实则教化人们,与其在过往与现实的矛盾中苦苦挣扎,不如看开一切,方能自我解脱。   二、历史考据观   晚清时期,考据学在学界颇为盛行,俞樾就是考据学方面的大师,在创作方面,他可谓是以考据为戏,并在其杂文对戏曲的论述中,将考据学的功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在《茶香室丛钞》中,俞樾对明代剧作家吴炳的传奇《绿牡丹》作者的疑问做出考证:   “温育仁者,首辅体仁介弟也,心丑之,著《绿牡丹》传奇诮之。杭俗好异,争相搬演。西张亲莅浙,言之学臣黎元宽,因禁书肆,毁刊本,……‘据李笠翁闲情偶寄,此剧为吴石渠所作。’今以黄氏思旧录澄之,其说信矣。”⑤除吴炳之外,温育仁也作过《绿牡丹》一部,在当时还十分流行,但这一版本不幸被毁,后世没有流传,因而否定了后世对于《绿牡丹》作者的争议。   俞樾还对高则诚《琵琶记》中蔡伯喈的原型作出考证:“本为王四而作,记以琵琶名,以其中有四王字也,托名蔡邕着,以王四少贱尝为人种菜也……?陀猩裨徊滩?喈,则蔡菜同音,沿讹已久,元曲以菜庸为蔡邕,非无自矣。”⑥认为“蔡”和“菜”同音,蔡伯喈的原型就是菜农王四。   此外,他还对《后琵琶》一剧的作者高则诚之名为“明”、“蚩尤戏”的来源、《西厢记》郑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