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佛教影响下冰心小诗创作
论佛教影响下的冰心小诗创作-汉语言文学
论佛教影响下的冰心小诗创作
马天保
摘 要:冰心诗集《繁星》《春水》中的小诗洋溢着强烈的生死意识和浓郁的自然情怀,其对生死的叩问和对自然的体悟正是诗人宗教式人生观的再现。可以说,冰心小诗的创作与佛教的影响密切相关。所以,研究佛教对冰心小诗创作的影响是必需的,也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 :佛教 冰心小诗 《繁星》 《春水》 生命轮回 自然参悟
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1](P98)1923年,冰心诗集《繁星》《春水》出版后,“促进了中国新诗史上出现一个‘小诗的流行时代’”[2](P96)。她的小诗引起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诗坛的广泛关注。
1921年9月结集的《繁星》,冰心在其《自序》中写道:
一九一九年的冬夜,和弟弟冰仲围炉读泰戈尔(R.Tagore)的《迷途之鸟》(Stray Birds),冰仲和我说:“你不是常说有时思想太零碎了,不容易写成篇段么?其实也可以这样的收集起来。”从那时起,我有时就记下在一个小本子里。[3](P3)
诗人在这些“零碎的思想”中“寄寓一种人生哲思”,体现在小诗创作中,是对生死的叩问和对自然的体悟,更是对人生本质存在的深层次思索。细读《繁星》《春水》不难发现,诗歌中洋溢着的强烈的生死意识和浓郁的自然情怀,正是诗人宗教式人生观的再现。
冰心的宗教式人生观应该是在基督教和佛教两种宗教文化的复合之下形成的。诗人早年在贝满女中、协和女大等教会学校学习生活过,因此基督教文化对其思想和感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又不可否认,冰心的一些小诗确实体现了佛教的某些基本义理,本文则重点论述佛教影响下的冰心小诗创作。
一、生命的存在与轮回
人类天生就有一种对生向往与渴望,对死恐惧与逃避的本能。“宗教正是在人的这种乐生惧死的本能基础上,给人们创造了天堂仙境的幻影和地狱的恐惧,创造了灵魂不朽的迷幻,给人们以某种心理的补偿和安慰。与此相应的宗教艺术,同样也乐于将生与死作为它永恒的主题,创造出无数悲悲喜喜、幻影丛生的故事。”[4](P47)
冰心也一直思考着生的起源和死的终结的问题,但始终未知答案。她将自己对生命的源泉和归宿的困惑一一记录下来:“我们是生在海舟上的婴儿,/不知道/先从何处来,/要向何处去。”(《繁星·九九》)[3](P33)“流星——/只在人类的天空里是光明的;/它从黑暗中飞来,/又向黑暗中飞去,/生命也是这般的不分明么?”(《春水·六〇》)[3](P77)“在模糊的世界中——/我忘记了最初的一句话,/也不知道最后的一句话。”(《春水·七四》)[3](P81)
因为自身还没有能力弄清楚“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个宗教的、哲学的问题,所以冰心时时处于一种对生命不可解释的忧思和不可把握的疑虑之中,进而产生了对易逝生命的无限感叹:”残花缀在繁枝上;/鸟儿飞去了,/撒得落红满地——/生命也是这般的一瞥么?”(《繁星·八》)[3](P6)“风雨后——/花儿的芬芳过去了,/花儿的颜色过去了,/果儿沉默的在枝上悬着。/花的价值,/要因着果儿而定了!”(《繁星·一三六》)[3](P46)“当我看见绿叶又来的时候,/我的心欣喜又感伤了。/勇敢的绿叶呵!/记否去秋黯淡的离别呢?”(《春水·八〇》)[3](P83)
冰心对残花坠地、绿叶临秋的感伤也只是短暂的,她探寻的并不是普通的生命存在,而是包括生前死后的生命存在的一种超越时空的思索。诗人没有只哀叹人生之须臾,而是对生与死有了新的思考——死并不是所谓的生命终结,而是新生命的肇始:落红虽然撒得满地,但终归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结出果实就是落花生命的延续和价值的肯定;绿叶虽然经秋离别,但诗人欣喜的是,一度春风绿叶还可重来。“应该说,冰心的这种对生命短暂的感觉决不同于中国古代文人的那种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思想,这是一种似乎参透宇宙人生之后的对生命的慨叹。”[5]
冰心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可以说和佛教所说的生死轮回相似相通。《心地观经》卷三有云:“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6](P17)“有情”是佛教对人和一切有情识生物的通称。在佛教看来,众生各依善恶业因,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这六道之中轮回,生死交替,如同车轮般旋转不停,因此,佛教世界的生命是不灭的,是生生世世、连续不断的。生死轮回的生命观几乎存在于每一部佛典之中,比如对中国佛教的禅、净、律、密、教都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大乘经典《楞严经》之卷八云:“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7](P348)意即一切世间,生和死是相续不断的,生跟从积习而来,死跟从变化流去。
冰心是读过《楞严经》的,这点可以从一首小诗得到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