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地震灾害初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地震灾害初析

唐代地震灾害初析    摘要:我们以两《唐书》地震资料为中心,并参照《册府元龟》、《唐会要》等诸史籍,对唐代地震记录做一较为详细勾稽,并就唐人对地震的认识以及唐代地震记录的不均衡及其原因进行初步探讨。唐代虽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获得了高度发展,但对地震的认识及地震的记录情况并未超过前代。此外,唐代的地震记录在地域上亦极不平衡,这可能与文化发展程度相关,大抵是文化程度越高的地区,保留下来的记载越多。同时,与政治中心所在地亦相关联。总体而言,京师地区或与京师地区越近,有关地震记录及灾情记载就越详细,这或许是中国古代地震记录的一个共同特征。    关键词:唐代;地震;不均衡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3-0047-07      李约瑟先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区之一。因此,中国人自然会保存有大量的地震记载,而这些记载现在确实已成为世界各地地震记录中最悠久、最完整的记录。”① 翻检史乘,在我国丰厚的历史文化典籍中,有关地震的史料相当丰富。前人在收集分析地震史料方面已作了大量工作。宋朝初年编纂的类书《太平御览》专辟有《咎徵部》,自周至隋共记录地震51条②。在《文献通考》中也记录了大量的地震。③ 此后,明王圻作《续文献通考》又增收了不少有关地震的记载④。另在相关正史的《五行志》⑤ 和本纪中同样记载了大量的地震现象。总之,在对地震的记录和资料收集方面,古人很早就作了相当细致的工作。   1939年,陈高镛先生等编撰的《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对中国历代天灾人祸包括地震的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统计。⑥ 1949年以后,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编辑了《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分作上、下两册,于195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年表的形式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地震资料详加统计。另外,宋正海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也分不同对象对我国古代的自然灾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统计。⑦   一、唐代地震概况之统计   2008年,阎守诚先生主编的《危机与应对――自然灾害与唐代社会》一书之附录《唐代自然灾害年表(618―907)》统计唐代地震为32次⑧,而在第二章唐代自然灾害概况却认为唐代地震次数为76次(没有详细统计说明)⑨,而在该书中,又特别说明“不同月份的地震分别算做一次地震,故在总数上有所增加”,并将地震统计为81次。⑩ 学术前辈们关于唐代地震统计所作的基础性工作是功不可没的,其对于唐代自然灾害研究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学术前辈有关唐代地震统计数据的前后不一之情形仍然存在,这一工作仍有继续做下去的必要,现我们拟主要围绕两《唐书》本纪,就其中的地震记录加以勾稽和整理,分析其地域分布的特点和地震记录的可靠性问题,并就唐人对地震的认识略加探析。为了弄清有唐一代的地震概貌,我们对两《唐书》本纪中所载地震记录作了较为详尽的统计,现列总表如下:   从上表可知,两《唐书》本纪共记录地震97次,其中京师地区达42次,几占两《唐书》本纪所记地震总数的43.3%,如果我们把京师一带及其邻近道州的地震计算在内,则占唐所有地震记载的绝大部分。毫无疑问,京师附近及山西汾河流域一带是我国华北大地震带的汾渭段,它是由沿华北地台内部断裂带发育的地震联结而成的大地震带。{11} 我们不能否认这是一个强震区,但是,除了这一地震带外,还有东南沿海地震带、三江地震带、辽东、鲁东、滇西、川滇、藏滇等地震带。{12} 为什么唯独京师附近的记录如此之多呢?笔者认为这与京师附近地区的政治地位与文化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限于交通条件,特别是交通极其困难的偏远之地,如一旦发生地震,并不能及时上报中央,造成史官所不闻,故没有记录下来。再加上种种人为因素,一些地方官有时出于个人私心,故意抑而不奏。   《白居易集》卷4《杜陵叟》云: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男一顷余。三月   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   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   暴征求考课。{13}   此处,白居易提到的“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充分证明了确有一些官吏隐灾不报,以求考课的现象存在。   又《全唐文》卷481崔衍《请减虢州赋钱疏》云:    臣所治多是山田,且当邮传冲要。属岁不   登,颇甚流离,旧额赋租,特望蠲减。臣伏见   比来诸郡论百姓间事,患在长吏因循不为申请,   不诣实。不患朝廷不矜放。有以不言受谴者,   未有言而获罪者。陛下拔臣牧大郡,委臣抚疲   民,臣所以不敢顾望,苟求自安,敢罄狂瞽,上   干圣览。{14}   由此可知,一些长吏“因循”而不上报灾情,其情形是“比来诸郡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