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效果剖析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效果剖析
[摘要] 目的 评价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目标性监测的效果,分析手术部位感染防控的意义。 方法 采用前瞻性与回顾性调查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普外科、妇产科、骨科住院手术的患者为目标性监测人群,对手术部位感染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存在问题,积极干预。 结果 3年共监测手术患者5496例,2008、2009、2010年3年手术部位感染率依次为1.61%、0.74%、0.55%,阑尾手术的切口感染率依次为11.35%、8.73%、5.13%。结论 多途径加强围术期医院感染管理,积极采取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有效降低了手术部位感染率。
[关键词] 手术部位;目标监测;效果;措施
[中图分类号] R6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b)-0155-02
手术切口感染是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约占医院感染的20%,切口感染由多因素所致[1]。开展手术部位感染(SSI)目标性监测,积极查找感染的危险因素,落实多环节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努力改善在诊疗操作和环境中易于导致污染和发生感染的诸多环节,使外科手术部位的感染率较监测前明显下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普外科、妇产科、骨科住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5496例患者中,女性4053例,男性1443例;年龄1~82岁,平均41.26岁。以2009年6月目标性监测开始时间为分界,将患者分为目标性监测前和目标性监测后。目标性监测后患者资料由监测小组负责填写,目标性监测前患者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收集资料内容与监测后相同。
1.2 监测方法
院感专职人员每日查看手术患者的信息,每个手术患者均需填写“外科手术病人手术部位感染调查表”。床旁询问手术患者,特别注意手术3 d之后的体温、切口外观、应用抗生素情况,是否提前拆线、引流,发生感染或疑似感染,指导及时、正确做分泌物拭子涂片或培养。患者出院时告知一旦出现切口异常,立即复诊及时与感控组联系。
1.3 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201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医院感染病例诊断。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定量指标进行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病例科室分布
3年间5496例手术患者以妇产科剖宫产最多3512例;普外科1457例,其中,胆囊切除和胆管手术173例,结直肠切除术125例,阑尾切除术571例,疝气术563例,乳房切除术25例;骨科植入物手术527例。
2.2 各类手术切口感染分布
2009年下半年采取目标性监测后,2009、2010年较2008年手术部位感染率呈明显下降趋势,2008、2009、2010年3年手术部位感染率依次为1.61%、0.74%、0.55%,其中阑尾手术的切口感染率依次为11.35%、8.73%、5.13%。感染率变化具体见表1。
3 讨论
2008~2010年本院5496例目标性监测前后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共50例,2008年占25例,其中剖宫产(Ⅱ类切口)感染10例,感染构成比为44%;Ⅳ类切口(以化脓性阑尾炎手术为主)感染率为12.35%。2008年6~7月剖宫产术后发生7例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无明显红肿及脓液,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有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主要相关因素为患者自身因素(肥胖、贫血)、一次性手术包、可吸收线吸收不良。通过取消可吸收线及一次性手术包的使用、规范操作流程、合理围术期用药,环境清洁消毒等综合治理,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得到控制。2009年下半年采取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后,切口感染率明显下降,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3.1 术前
(1)充分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比如缩短术前住院时间,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等。(2)若无禁忌证,术前使用抗菌皂沐浴。(3)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应在术前2 h内剪毛或脱毛。最终证据显示,术前备皮与不备皮在SSI方面没有任何不同,如果非备皮不可的话,用剪刀或脱毛剂的方法与用剃刀剃毛的方法相比,前两者可以降低SSI的发生[2]。
3.2 术中
(1)有预防用药指征者,于切皮前30 min或麻醉诱导期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 h,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失血量大(1500 mL),术中应追加一剂[3]。(2)严格遵循《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3)术前皮肤消毒由聚维酮碘改为2%氯已定乙醇,使手术部位持续地保持无菌状态。研究表明,手术切口的污染程度、手术持续时间是造成SSI的独立危险因素[4]。(4)严格无菌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高度尺的使用.ppt VIP
- Unit 2Different families第2课时 Part A Letters and sounds(教学课件)三年级英语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人教PEP版-2024秋).ppt VIP
- 水系锂离子电池.pptx VIP
- HG_T20508-2014 控制室设计规范(完整版).doc VIP
- 智慧校园网络建设中挖矿木马检测与防护机制.docx
- 外研版高中英语选必B4U3-Presenting ideas课件.pptx VIP
- 抓住HR转型的机遇.ppt VIP
- 宋代巡检再探.doc VIP
-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卷.pdf VIP
- (统编2024版)历史七上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件(含视频) .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