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佛道儒三教共存共尊现象剖析.docVIP

崆峒山佛道儒三教共存共尊现象剖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崆峒山佛道儒三教共存共尊现象剖析

崆峒山佛道儒三教共存共尊现象剖析   【摘 要】 本文概述了崆峒山三教文化融通的历史沿革,分析了崆峒山地区儒释道融合互补的建筑特色;多民族、多宗教的交融互渗,兼容并包,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认为三教融合互补的原因在于三教文化的基本核心均具有教化与资治的共同内涵;崆峒山三教共存共尊现象的存在价值在于具有多宗教融合的文化价值,具有文化旅游价值。   【关键词】 崆峒山;佛道儒;三教合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儒家、道家、法家等众多的本土学派,起初这些学派相互影响、排斥、融合,主导着中国思想文化,后来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打开,西域、波斯、阿拉伯等外来文化的传入,使得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相互吸收与融合,丰富、壮大、发展了一部分,也吸收、改造、消失了一部分。中国两千年的思想史,是一部佛、道、儒三教鼎立、互为融合的历史,三教合一这一现象自秦汉出现一直到清末,时间长达1800年左右。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佛、道、儒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而甘肃省平凉境内的崆峒山,有道教、佛教、儒教文化共存于此,风景秀美,气势雄壮。崆峒山以其独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培育了本土道教,儒教,并吸收外来佛教的精髓,使佛、儒、道三教相互融合发展,共存共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收并蓄和博大胸怀。崆峒山所具有的多宗教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的升华,更是中国思想史上佛、道、儒三教鼎立、互为融合文化现象的最好体现。   一、崆峒山佛道儒三教共存共尊现象概述   1、崆峒山佛儒道三教共存共尊现象的历史沿革   据道教典籍记载老子的前身广成子,曾在崆峒山修炼,于是崆峒山被誉为“天下道教第一山”理所应当。崆峒山地区有术士隐居是在秦汉时代,到魏晋时道教宫观出现。到了嘉靖初年,朱元璋的后裔被封为驻守平凉的韩王,当时的韩王王妃特别崇尚道教,于是在崆峒山对太和宫等道教宫观大规模修建。自此,道教便开始了在崆峒山代代相传,到建国前时已传至第三十代,当时全山道士不下百余人,道教宫观多达四十余处。佛教在崆峒山也已经有将近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唐初,太宗李世民为山上明慧禅院御赐田地,与此同时仁智禅师也在崆峒山中台至皇城修筑上天梯石台阶。元朝时安西王信奉佛教,在崆峒山东台主持修建了宝庆寺,封王相商挺为宝庆寺主持,他的责任范围是管理陕西、四川、西夏等省的佛教事务。再到明代万历年间中台凌空塔建成,当时皇太后给崆峒山佛教赐赠经书多达三万多册,神宗给崆峒山真乘寺藏经楼题写匾额。在清朝初年,崆峒山佛教寺院发展到鼎盛,多达19 处。另外在儒学方面,崆峒山培育了一批学者,比如皇甫谧是医学针灸鼻祖,博学多才,著有《甲乙经》;汉代的王符著有《潜夫论》;“明八大才子”之一的赵时春、明代前七子李梦阳号崆峒子等。[1]正因为如此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三教共存现象才在崆峒山表现出其独有特色。   2、崆峒山佛儒道文化的具体表现   崆峒山地区不仅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气息,且都与佛、道、儒思想密切相关。将佛、道、儒三教集于一山之上,祀于一洞之内是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很好地体现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这一文化特质。   (1)崆峒山历史文化的互补交融。作为丝路重镇的平凉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城市,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远在黄帝时代,崆峒山上已有人隐居。据《庄子?在宥》记载在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之时,听闻广成子在崆峒山,后上山问道。书中记载黄帝谓广成子之语 “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主道之精”。后更有司马迁的《史记》更加详细记载了黄帝西至崆峒,登笄头山的史实。崆峒山在儒学方面也并不比佛道两教差,最著名的有大多数人熟知的医学针灸鼻祖皇甫谧,著作了记述我国针灸术的最早著作《甲乙经》。还有和王充齐名的汉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王符,著有《潜夫论》。他们为崆峒山的儒学发展奠定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儒为宗,释道兼容,士有南风,民尚耕读,平凉的民间民俗文化开始形成并相互影响。多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在这里同生,佛教、道教在这里并存,于是多民族、多宗教的交融互渗,兼容并包,成为崆峒山文化与众不同的突出特质。因此崆峒山成为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最好见证地。   (2)崆峒山古建筑呈现佛道儒共存共尊特点。崆峒山古建筑群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廊阁相连,十余处古建筑依地赋形,参差错落,分布在林中、山涧、崖畔、水上,使人文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地融为一体。有明清以来的遇真宫、十二元帅殿、药王洞、磨针观、南崖宫、三教洞、灵官洞;真武殿、玉皇殿、三官殿、天师殿、太白楼、献殿、药王殿、老君楼(壁画)、雷祖殿、玉皇楼、三星殿、龙君殿、眼光殿等二十多处等古庙殿宇依山就势排列,层层相叠,共一千多间,规模宏大,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   佛、道、儒三教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儒家倡导积极入世,佛家推崇出世,道家向往无为,但是在崆峒山,三教竟然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