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庄子生死观的价值论维度剖析
庄子生死观的价值论维度剖析
【摘要】庄子承续了老子的“道论”视角及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探寻人生意义的终极根据。庄子将生命的终极价值根据定位在“道”的终极存在层面。突出了“道”作为一切价值和存在根源的至高地位。面对生死带来的人生困顿,庄子将现实的惨淡归因于“本真之性”的凋敝,并强调护养“本然人性”,避免世俗功利私欲价值和道德智巧对实现人生终极自由造成屏障。在“与道为一”这一终极价值理想引导下,获得对世俗经验世界有限性的终极超越。庄子在解答生死问题、建构生死观的过程中完善并展开了他的“道论”。并在“道论”的指导下反过来对生死问题做出最终的解答。在庄子的哲学中,生死观是与“道论”浑融互进、相辅相成的。在环绕“道论”而打开,面向终极“世界大全”(“道”)的生死观中,庄子寄寓了深厚的价值期盼。
【关键词】庄子;道论;生死观;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6—0011-05
当生命承受着“不可承受之重”时。则也伴随着生命的“不可承受之轻”。前一个“生命”是现实的人生遭际,后者则指向人的理想祈向。当人遭遇到过度的负载,而理想却变得轻如鸿毛时,面对物质造成的外在挤压和精神自身的内在虚无,则当有“生亦何欢,死亦何苦”的慨叹。较此更甚一步的“悦死恶生”论,只不过更加鲜明地指示着庄子对人生“时”与“命”的深刻省思。这表明庄子的生死观当中还包括对理想和现实关系的深入思考,更体现出庄子对现实人生苦难的忧戚之思,其思想核心仍然指向终极的价值理想。
在环绕“道论”而打开,面向终极“世界大全”(“道”)的生死观中,庄子寄寓了深厚的价值期盼。对现实悲苦的抗争,饱含着庄子的书生意气和向往“自由”的价值理想。在这一总的原则指导下,他展开了自己关于“养生”、“无为”、“无我”等思想的讨论。
一、“自然”与“自由”的终极价值理想
有感于战乱处境中肉体生命的飘零和虚伪礼制文化中精神生命的堕落,庄子更加向往“自由”的解脱。然而庄子并没有局限在想要解脱疲于奔命的肉身和精神,更为根本的是。他在探讨“人之为人”的问题时,在不同于儒家的“伦理道德”路向上,选取了直接体认“世界大全”的路线。以此,他基于对自然界及宇宙的观察和思考中所获得启示,以“自然”的完美性最终界定了“道”和“人”的本性。相对于儒家传统关于生命意义的“人为”道德维度的讨论,我们可以说,庄子揭橥了人类生命价值的“自然之道”维度的探讨。
庄子崇尚自然而然的完美,拒斥人为的雕琢。在生死观中,这一点得到了显著表现。他一方面教人解脱于现实生命来自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困扰。另一方面,他又让人在了解了如何应对生命的悲苦之后,向往更具超越性、终极性、绝对性的“自由”生存状态,即“与道为一”,亦即老庄相对于刻意的人为而提出的“自然”状态。实际上,庄子对在人世之中能够完全克服生死带来的困顿始终抱有怀疑,相比之下,他更加相信终极之“道”赋予人的本真之性。
以现代学术眼光看来。庄子实际选择了探寻价值的本体路向。相对于儒家注重现实人世的人伦道德规范,且将规范的根据根植于人类内在的道德情感(“仁”),老庄则选取了赋予“道”以一种自然而然的理想生命存在状态的内涵。实际上,庄子并不相信在人世中可能彻底超越生死困限而获得终极“自由”。换言之,在现实中所遇到的各种相对和有限,使庄子明白,理想应当是超越现实的。
伴随着人世秩序的崩塌,人们往往会设法弥补。儒家就试图通过恢复礼制,唤起人的内在道德良知,进而重建秩序。然而庄子清醒地看到,所谓的“仁义”往往为欺世盗名者窃取。
庄子见鲁哀公,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庄子曰:“鲁少儒。”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履者知地形,缓佩块者事至而断。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于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田子方》)
儒者的徒有其表表现了庄子对现实的冷眼旁观,同时也显示了他对这种不堪的蔑视。相比“德配天地”,庄子更倾向于“自然中道”。以此,庄子显然是放弃了在现实人世中通过“兴礼乐教化”来实现“治乱平天下”,他所祈向的乃是发生于“人生在世”之本的。自然合于本真之性的“人”的生命存在状态。如果说儒家更重“人事”,则庄子更重“人生(性)的自由”。正其所言: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大宗师》)
人世的悲苦与不堪使得庄子对现实产生了悲观态度;同时,庄子似乎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