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北朝石窟佛龛形式初析
敦煌北朝石窟佛龛形式初析
内容摘要:本文调查了敦煌北朝时期佛龛,分别对圆券龛、树形龛和阙形龛进行样式分析,并比较印度、中亚及中国内地石窟中龛的形式特征,探讨敦煌早期佛龛形式的源流。
关键词:敦煌石窟;北朝;圆券龛;双树龛;阙形龛
中图分类号:K87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2006)05-0024-06
龛,《佛学大辞典》云:安置佛像之柜,即厨子也。该辞典还引用了别的辞书的解释,如《增韵》日:“浮图塔”;《广韵》曰:塔下室。指僧人的坟墓。
又盛尸之棺谓之龛,《释氏要览》(下)曰:今释氏之周身,其形如塔,故名龛。
《方志》云:受也。《广雅》云:盛也。
可知在古汉语中,龛,最初是指盛放尸体的容器。后来专指存放僧人尸体的棺,并引伸为室――僧人的墓室。也许在古代的中国人看来,佛像,如同故去的先人一样,盛放在龛内用于礼拜。因而用“龛”这个词来称谓盛放佛像的场所。
同时,应该看到,龛本来也指匣子,是否因为最初从印度传来的佛像都是小像,以龛盛放而携带到中国的呢?龛,也称“厨子”,这一名称今天的日本还保留着,如法隆寺著名的“玉虫厨子”,实际上就是一个精致的佛龛。这个厨子与石窟中的佛龛不同在于它是有门,可以关闭的。厨子一词给我们的启示说明了最初随着佛教的传来,僧人们一定会从印度、中亚等地带来佛像。而大型雕刻的佛像是不可能带来的,只能携带小型的佛像。这些小佛像必然要用一定的容器盛放。这个盛放佛像的容器,便被称做“龛”。于是,“龛”在佛教艺术中就成了放置佛像场所的专有名词。
在印度早期的佛教艺术中,似乎并没有龛这一概念。佛像背后一般都没有龛,只有在表示佛像在房屋里时,会雕刻一些象征房屋的大门形式。但大门的形式也不是佛像独有,同样的大门或屋形建筑之下,可能会出现菩萨、药叉或者俗人。
而在中国佛教艺术中,一开始,佛龛就与佛有着密切的联系,似乎有佛像必然要有佛龛,佛龛也成了佛像的专有之物。
在敦煌北朝石窟中,除了少数洞窟(如第275窟主尊)外,凡塑出的佛像,必然有相应的佛龛。
北朝的敦煌石窟佛龛大致可分为三种形式,一、圆券龛,二、双树龛,三、阙形龛。根据表一的统计,圆券龛共有88个,占74%;双树龛共有8个,占7%;阙形龛共有21个,占18%,还有其他形式2个。其中双树龛从构造来说,基本上是属于圆券龛的,但由于装饰部分(龛楣)完全采用了双树的形式,特别是像圆券龛特有的龛楣、龛柱装饰在双树龛中都没有出现,所以还是把它独列为一类。
一 圆券龛
圆券龛是印度、中亚乃至中国佛龛最常见的形式。
莫高窟时代最早的洞窟第268窟(北凉),正壁开一个圆拱形佛龛,佛龛上部是弧形,下部为方形,上部拱顶边缘绘出一道装饰纹,表示有龛梁,龛梁外侧还绘出龛楣,上有火焰纹装饰。佛龛下部的两侧则绘出龛柱。柱首呈两侧卷涡形,是古希腊爱奥尼式柱头(图版15)。
从第268窟的佛龛来看,圆券龛一般包含着龛柱、龛梁、龛楣几个要素。只是佛龛本身作为一种立体的建筑构件,而龛柱、龛梁和龛楣则是通过绘画的形式画在平面的墙壁上的。在北魏以后的佛龛,多以立体形式浮塑出龛楣、龛梁和龛柱。但在龛外平面的墙上绘出这些要素的也不在少数,大约因为这些龛柱、龛梁已没有承重的功能,仅具有装饰意味。
第272窟的拱券形龛较深,龛内差不多形成了一个穹窿形顶。而龛外的装饰画得较简单,除了龛楣和龛梁外,没有画出龛柱。在龛梁的两端分别画出了伸长舌头的兽头(饕餮)。
北魏以后的圆券龛渐渐形成一定的规范。大的佛龛,特别是一个洞窟的主龛,一般都要浮塑出龛梁、龛楣和龛柱,并在其上彩绘出各种图案。在龛梁的两端塑出龙首或别的兽首形装饰。龛柱也在柱头加以束帛等装饰。龛楣所绘的装饰图案,较多地绘制忍冬、莲花、化生及火焰纹形象。如第254窟中心柱正面的佛龛,龛梁的两端各有一个龙首,龙正回首向上(图版16)。而浮塑的龛梁正好可以看作是龙的身体。龛梁上部的龛楣,中央绘出一个化生正从一朵莲花中出来。两侧绘出翻卷的忍冬纹。龛楣的边缘绘火焰纹。龛柱也是浮塑出来的圆柱形,其上部仿佛是用一块布覆盖上然后用线扎住的样子(束帛)。这样的装饰形式也是北朝龛柱经常采用的。
有不少小龛往往龛楣龛梁或龛柱不是浮塑而是在壁面上绘出的,如第285窟西壁的小龛,龛楣与龛柱都是在平面的墙壁上绘出。但从北魏到北周,圆券龛的形式没有大的变化。
圆券龛作为建筑构件,较为引人注目的是龛楣。北凉时期的龛楣较小,仅绘出火焰纹。北魏以后,龛楣很大,其中的绘画装饰也越来越复杂。除了在边缘仍用火焰纹装饰外,中央往往绘出大叶形的忍冬纹、莲花纹,并把莲花化生组合进来。西魏北周的龛楣中还出现了绘出佛、菩萨形象,乃至佛说法场面的情况。北周第2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