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考典型试题教学剖析.docVIP

新课程高考典型试题教学剖析.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课程高考典型试题教学剖析

新课程高考典型试题教学剖析   [关键词]新课程,试题分析,导向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9-0051-03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历史命题,新意初放,意境深远,一些经典之作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导向作用,不可不察。本文试分析之。      一、考查学科能力,落实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是教学的根本任务。课程目标体现了学科的要求,因此,考查具有学科特点的能力应该是高考追求的效果。考查学科能力对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是十分有效的。反之,如果偏重考查知识记忆,同样也会鼓励教学进行题海战术。近年新课程下的高考不断出现注重考查学科能力的试题,这些试题都是死记硬背无法应付的。如:   (2007全国卷I?13)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答案:C   这道题是深了一些,但立意是应该肯定的。其基本点在于对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变化的了解,即,进一步抑制贵族势力,打破门第观念,注重人才。只有在了解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才能够判断“社会之革命”含义。对教学的启示是,教师必须讲清武则天做了哪些有利于历史发展的好事;她任用的人才不是以出身为标准,而是看实际才能。学生对此有了解,破题就不难。题目要求考生在相应基础知识上进行分析,是考查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又如:   (2007全国卷II?22)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   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C、实现了自由贸易   D、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   答案:B   此题的难点在于理解“制度性协调机制”。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不是起着协调作用?是不是形成了制度性机制?当然是,只不过教科书没有抽象出来总结。试题既要求考生了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内容,还要求对其内容进行概括提炼,这就是学科能力。广东卷也有类似试题:   (2007广东卷?5)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答案:A   历史课讲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语文课也学。宋词明显与唱曲有关联,而说唱正是民间流行的。小说更不用说。这道题并不难,但考查的指向仍不是死记硬背,至少学生要想一想,四个选项哪个最合理。而考虑其正确性的基础仍是对基本史实的了解。   上述例题都说明,掌握基本史实是前提,但是不应局限于对知识的简单掌握,而是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本质特征,这是学科能力之一。   由接受式学习向研究式学习转变也是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对此新课程高考也有体现,而且类似命题会不断加大比重。广东卷开风气之先,下面的试题分值并不多,但是,考查学科能力的指向非常明确。   (2007广东卷?26)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 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1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 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 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答案:略   选择文献、著作和小说三种不同类型的材料,呈现“明朝妇女婚姻观两重性”,设问不仅围绕题目所涉及的知识,还着眼于对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运用,立意包含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明朝妇女婚姻观与教科书没有直接关联。试题旨在通过让考生对研究者研究历史的“过程与方法”的了解与认识,考查其相关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此题深层意义在于:让学生像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