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形式下校本制度建设初析.docVIP

新课程形式下校本制度建设初析.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课程形式下校本制度建设初析

新课程形式下校本制度建设初析   随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实施,对小学思想品德和社会学科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笔者在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转化教学理念,引领教师以课堂为基地实施开放的课堂教学,切实转变教学方式,进一步发挥创新精神和探究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作了一些探索。      一、落实课程目标,探索综合课程新天地      促进课程综合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亮点之一,品生、品社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把握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课程性质,从教学内容的开发、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教学评价的选择等方面探索综合课程的新天地。      1. 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儿童生活的综合性决定了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品生、品社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提供的范例,积极开发综合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的生活内容和社会实践经验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应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品生、品社课程的教学更加鲜活,更能起到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如近段频发的西南五省旱灾、青海玉树地震、山西等地煤矿渗水事故、冰岛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均是教师综合开发教育内容,与教材相结合的良好契机。教师巧妙地将这些内容引进到《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能为地球做些什么》、《当灾害降临的时候》、《放飞和平鸽》、《我们手拉手》等课文的教学中,使学生知道:地球只有一个,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全世界是一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让课堂的学习自发地转换成学生的自觉行动,积极地加入到捐款捐物、保护环境等活动当中,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良好品德。      2. 教学方式的开放性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丰富的、直观的、灵活的、开放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大量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应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以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与其他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例如,在此次为西南五省灾害地区捐款活动中,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发起了倡议,各个班级利用班队会、晨会、品生、品社课加强宣传,让学生动手收集报纸、广播、电视中的信息、图片等资料办好班刊、手抄报,并举办主题班会,让学生在各类活动中亲身体验,切实成为社会的一员,使品社、品生的课堂向课外延伸。      3. 教学评价的灵活性   教学评价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的评价。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评价方式方法,既要有学生的调查记录、自我评价,又有家长、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寄语,可以说是建立学生个人的小小资料档案册。例如针对体验《家人的爱》而设计的“护蛋行动”评价的是学生做事的耐力和方法的灵巧;“调查感想”则是针对《阿姨叔叔辛苦了》而设计的课后作业,评价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教师这样的引领,不仅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也在课堂评价中走出了新路子。      二、拓展教学渠道,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德育课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这几个环节是紧密相联的。其间,知是起点,行是归宿,只有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使《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新课程教育功能与教学内容的整体性、针对性、连续性和一致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们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加强横向联系,拓宽教育渠道,形成学科间渗透、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补充的多渠道教育网络,从而进一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1. 品生、品社课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相结合,体现教育的整体性   小学各学科既是各自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虽内容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承担着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任务。我们要求教师在各科教学中。把握好教材,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灵活巧妙合理整合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捕捉每一个可利用的环节,寓思想教育于愉快的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如在五年级下期品社《向人们英雄致敬》这一单元中,《黄河在怒吼》、‘觉醒的中国人民》、《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课文,与语文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们实时与语文课《开国大典》、《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