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印度尼西亚某地红土型镍矿矿床地质特征.docVIP

浅述印度尼西亚某地红土型镍矿矿床地质特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述印度尼西亚某地红土型镍矿矿床地质特征

浅述印度尼西亚某地红土型镍矿矿床地质特征   摘要:本文从矿床地质、矿体特征、矿石质量、矿石类型和品级、矿体围岩与夹石、矿床共(伴)生矿产等方面描述印度尼西亚某地红土型镍矿矿床地质特征,以期对红土型镍矿的认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红土型镍矿,矿床地质特征,印度尼西亚   中图分类号:P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区域地质背景    印度尼西亚地处欧亚板块(东南亚陆块),澳大利亚-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接合部位,地质构造复杂独特。包括了由大陆架、火山链和深海槽组成的复杂构造系统。区内构造复杂,北西西向及北北东向断裂很发育,次为北北西断裂。由于板块碰撞造成该区构造岩浆活动非常强烈,出现了大面积基性、超基性岩浆岩,为红土型镍矿床的形成奠定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2矿床地质特征   2.1矿床地质   红土型镍矿为地表风化壳型矿床,为含镍基性—超基性岩体的风化-淋滤-沉积产物。   本地区典型的超基性岩红土风化壳剖面存在四个明显的分带,从上至下为腐植层-铁质粘土层-辉橄岩风化层-辉橄岩半风化层, 见图(印尼红土型镍矿含矿岩系柱状图)。         腐植层即是地表最上部含有植物根系或有机质棕红色偏土灰色粘土层,铁质粘土层即通常所说的盖层,由红色褐铁矿组成,以铁高镁低为特征,辉橄岩风化层按岩性又可分为三个主要层位:红黄色土状辉橄岩、黄色黄绿色土块状辉橄岩和浅黄色至浅灰色块状辉橄岩;下部为辉橄岩半风化层与底部基岩呈渐变关系。   腐植层为褐红色、棕红色,局部土灰色,植物根系发育。   铁质粘土层为褐红色、褐黄色粘土,与腐植层呈渐变过渡关系,局部夹褐铁矿团块和结核。呈土状、碎块状、蜂窝状,主要矿物有针铁矿、赤铁矿、少量次生石英和高岭土等。化学成分以Fe2O3含量较高为特征,Cr2O3、MnO和Co含量亦相对较高,在次生石英发育阶段,Fe2O3含量较低,SiO2含量相对增高。厚0~5m,部分矿区该段缺失或不发育。   辉橄岩风化层是指化学成分为发生充分改变的基岩物质,大多保留原岩的结构特征,是主要的含镍层位。多为红黄色、黄色至浅黄绿色,呈土状、碎块状、块状。上部风化程度较高以土状为主,间夹团块状蛇纹石化辉橄岩和网格状次生石英碎块,沿裂隙或节理多见黑褐色铁锰质细脉及绿色镍硅化物,局部夹大块弱风化或未风化的辉橄岩团块;向下逐渐变为碎块状、块状,岩石的硬度逐渐增加,沿裂隙或节理多见网格状次生石英细脉及绿色镍硅化物薄膜。特征是与铁质红土层相比具有较低的Fe2O3 、Al2O3;与基岩相比则又具有较低的MgO 、SIO2,随着风化程度和深度的增加,这种差别会越来越小。   辉橄风化岩层由上至下根据颜色、结构、构造可分为三个岩性层:   土状辉橄岩风化层:为红黄色-黄红色土状风化辉橄岩,偶夹块状办风化辉橄岩团块。主要矿物有蛇纹石、橄榄石、辉石、少量褐铁矿及针铁矿等。风化程度高,多呈土状,松散易碎,厚0~13m,平均厚约3~5m。   土块状辉橄岩风化层:为浅黄色、黄绿色土块状风化辉橄岩,间夹大块弱风化辉橄岩团块。以仍保留原岩的原始结构和矿物晶体结构为显著特征,由上至下岩石的硬度增加,由土状渐变为碎块状、块状。沿节理或裂隙多见网格状次生石英细脉及翠绿色镍硅化物和褐黑色、黑红色锰土和铁质薄膜,厚0~30m,平均厚约5~7m。   碎块状辉橄岩风化层:为浅黄色、浅灰色碎块状风化辉橄岩,风化程度较弱,多夹黄绿色辉橄岩团块,由上至下呈碎块渐变为块状。沿节理可见不同程度蛇纹石化,厚0.3~25m,平均厚3~5m。   风化辉橄岩层各层之间及其与基岩间均为渐变过渡关系。而与残余红土层之间无明显分界,接触关系可是渐变也可是突变。   辉橄岩半风化层为暗绿色、深灰色、灰黑色辉橄岩,半风化,较致密,岩石节理发育,沿节理有不同程度蛇纹石化,局部可见少量浅绿色硅酸镍细脉。   红土风化壳各层都由不同程度的镍、钴矿化。从上至下,镍在参与红土带到风化辉橄岩带的转变过程中逐步富集,在风化辉橄岩带的中上部土状—土块状风化辉橄岩层中达到最大富集,且品味辉增高到边界品味以上而形成矿体,少数亦可在较深的辉橄岩底部出现最大富集,镍的含量与岩石的蚀变、风化程度有关,在蛇纹石化强烈及硅酸镍细脉发育部位含镍可达工业品味以上,钴主要是在风化辉橄岩层上部土状风化辉橄岩层中达到最大富集。   红土型镍矿为地表风化壳型矿床,具有矿床分布相对集中、矿床规模大、矿床类型简单、矿石类型相对复杂、找矿标志明显等特点,   其成矿特点决定其地质找矿方法和勘查手段相对简单。由于矿体呈层状面型展布,分布范围与红土风化壳基本一致,受地形控制明显,特别是高差不大的山丘或地形坡度较为平缓的缓坡地区,则有利于镍矿床的形成、发育和保存,形成规模均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