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福建省马坑矿区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析
福建省马坑矿区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析
[摘要]本区位于闽东火山断拗带的东部, 断裂构造较发育、岩浆活动濒繁、强烈,矿区内银矿床主要产于陆相酸性火山岩(早白垩世小溪组(K1x)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中,呈脉状、大透镜体沿断裂构造及其派生裂隙整合产出。根据矿床地质特征推测其为火山热液充填-交代型银矿床。
[关键词]银矿床 地质特征 断裂构造 成因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130-2
马坑矿区位于柘荣县南部直距约5km处,行政隶属柘荣县富溪镇管辖。自2005年以来中国冶金第二地质勘查院先后在该矿区开展地质普查、详查、勘探等地质工作,圈定银工业矿体4个。笔者通过资料收集及相关的综合分析,对矿区内矿床特征进行描述并初步判断其矿床成因。
1区域地质概况
该区位于闽东火山断拗带的东部,福安―南靖北东向深大断裂的北东部。中生代以来,区内外岩浆活动濒繁、强烈,尤以火山活动更为突出,大面积分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主要岩体为燕山期酸性、中酸性侵入岩,呈岩株、岩瘤、岩墙分布;断裂构造较发育,福安―南靖北东向断裂带、松溪―宁德北西向断裂带及寿宁―连江南北向断裂构造在此交汇。
该区位于福安-德化银多金属成矿带东段,为区域重砂化探异常Ag―Pb―ZnⅡ级金属量异常区,且区域航磁异常呈半环形,在福安、柘荣一带表现异常高,与区域内燕山期侵入岩影响较大;布格重力异常呈梯级递增,与区域内构造活动相吻合。(见图1)
2矿床地质
2.1地层
区内地层出露较单一,主要为早白垩世小溪组第三段(K1x3),从区域地质图上看,与周边出露的南园组第二、三段火山岩呈不整合接触,矿区内的银矿体赋存其中。其岩性为灰绿、灰紫、灰白色、浅肉红色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具晶屑凝灰熔岩结构,块状构造、假流纹状构造。晶屑含量约占60―70%,少量玻屑、岩屑。晶屑成分以碱性长石为主,少量石英塑性岩屑呈条带状、透镜状,遇到晶屑明显弯曲嵌入,脱玻化中心由长石、石英晶屑组成嵌晶脱玻结构、霏细脱玻结构,边部为梳妆脱玻结构;塑性玻屑蚯蚓状、细条纹状、已脱玻化呈隐晶质,遇到晶屑明显压缩、变薄,假流纹构造。基质为火山灰见绢云母化、绿帘石化等特征,有石英脉穿插。
2.2构造
受区域地质构造影响,区内主要发育有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构造,规模大小不一,具有多期次活动的特征。其中控矿构造以北西向为主(F1、F2等),构造性质以压扭性为主。具体见图2。
F1断裂:分布于矿区东部。断裂走向北西345°左右,倾向西南,倾角∠77°左右,地表延伸850m左右,沿断裂岩石破碎。断裂带中岩石硅化较强烈,常见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少量的绢英岩化、弱钾化,局部见极少量的团块状、浸染状黄铁矿化。构造面弯曲,见阶步、擦痕,节理发育为张扭性断裂。该断裂构造为矿段内主要的控矿构造,矿段内Ⅰ号银矿体、st1号矿化蚀变带赋存其中。
F2断裂:与F1断裂近于平行,分布于矿区西部。断裂走向北西338°左右,倾向西南,倾角∠67°左右,地表延伸300m,沿断裂岩石较破碎,。断裂带中岩石整体硅化较强烈,常见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局部见极少量的团块状、浸染状黄铁矿化。构造面弯曲,见阶步、擦痕,节理发育为张扭性断裂。该断裂构造为矿段内主要的控矿构造,矿段内Ⅱ号银矿体、st2号矿化蚀变带赋存其中。
2.3侵入岩
区内侵入岩地表较不发育,多隐伏于深部。主要侵入岩为钾长流纹岩脉及少量的辉绿岩脉,且多充填于北东向―近东西向断裂构造,与北西向控矿构造多有切错。
在侵入岩脉两侧及附近,多见绿帘石化、绿泥石化、叶腊石化、绢云母化等。
3矿床特征
3.1矿体特征
区内共圈定矿体4个,编号为Ⅰ、Ⅰ-1、Ⅰ-2、Ⅱ。总体走向为345-355°,呈脉状、透镜状产出。其中Ⅰ号矿体为主矿体。具体如下:
Ⅰ号矿体:
矿体主要赋存F1断裂带中,呈脉状(大透镜状)产出,控制走向长500m左右,(695m中段)往南至129线已封闭,往北尚未封闭,但厚度,品位均变小。倾向上坑道钻控制至600m标高附近均见矿,最深的ZK10001孔在380m左右标高也见低品位薄层矿体。控制最大延伸为455m,最小延伸为215m;矿体产状250~260°∠75~80°,总体倾向为255°。单工程矿体厚度0.81~11.65m,平均厚度4.84m,在104-107线的659-715中段之间厚度较大,单工程厚度大部分大于5m,厚度变化系数为54%,厚度变化稳定。
单工程平均品位Ag:53.12~285.57×10-6,矿体平均品位Ag:160.37×10-6。在104-111线的659-775中段之间品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