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殿试制度初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举殿试制度初析

科举殿试制度初析   摘 要:唐代皇帝并不主持科举考试,也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殿试。殿试宋代成为定制,制度形式的殿试历金、元、明、清四代,发挥着自身独特的政治功能。探究了殿试的起源,梳理了殿试制度产生和完善的内在机制,并对殿试制度在科举考试发展史上的政治功能作出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殿试;殿试制度;政治功能   中图分类号:D691.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2-0035-02      皇帝亲自主持对礼部奏明进士的复试,谓之科举殿试,亦称廷试或御试。殿试形式最早出现在唐代,但只是偶尔一举。真正的殿试制度在宋代形成,成为定制延续至科举废除。殿试对科举制的影响虽有争议,但殿试制度作为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个环节,长期受到各方学者的关注。   一、殿试的起源   由皇帝亲策贡士的殿试形式最早在唐代出现。《册府元龟》卷九七载:“李义府举进士,刘泊、马周荐之。太宗令咏鸟,援笔为诗曰,‘何惜邓林树,不借一枝栖。’太宗喜曰,‘当尽借卿全树,何止一枝也!’寻除监察御史。”又贞观十一年(637年)四月昭:“其有孝悌淳兼闲时务、儒术该通可为师范……为乡闾所推者,送洛阳宫。”由此可见,无论常举或制举,这种“殿前试人”在唐初已经出现。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殿试作为一种现象出现在唐代并不意味着殿试制度的形成。殿试制度开始于何时,历史上颇有争论,武则天登基后,于载初元年(689年)二月亲自在洛城殿策问贡士。杜佑说:“武后天授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资治通鉴》卷204认为“贡士殿试自此始”,而《唐会要》、《册府元龟》都作了类似记载,明清时期冯梦祯《历代贡举志》、董其昌《学科考略》及徐松《登科记考》也都持此说,此后殿试制度始于武后的说法几乎成为定制。事实上,武后在洛城殿策问贡士只是君主代行吏部考功员外郎之职,相当于省试,并非在省试后再举行的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复试。如上所述,若皇帝亲策贡士便称为殿试,那唐初便已出现,不可能起源于武后。武后“殿前试人”这一形式也并未延续下去,在武氏政权之后,朝臣的极力反对成为终止殿试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殿试与会试冲突,降低了会试地位,“贡士既试于南宫,已精其较选,而又试之殿庑,是以南宫为不足信邪?”唐代殿试不过是皇帝一时高兴代替了知贡举的职责,唐玄宗后也曾试士于花萼楼,性质相同,殿试作为现象或形式,确实出现在唐代,而作为一种制度,在当时并未真正形成。   二、殿试制度的形成   殿试作为一种制度,实际上肇于北宋。宋太祖晚年亲自参与了对新进士的考察和录取,开宝五年(972年)先召对新进士于讲式殿,然后下诏放榜,这实为殿试之渐。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进士放榜后,有人控告知贡举李取士不公,皇帝亲自在殿廷主持复试,结果有已取而黜落者,也有新录取者,这是礼部试之后再由皇帝主持的正式的殿试。   开宝六年,翰林学士李知贡举,太祖召对奏明进士时,发觉其间有私,“会进士徐士廉等击登闻鼓,诉访用情,取舍非当”。太祖当晚在殿庭召见了诉屈者,士廉建议举行殿试,他奏到:“方今中外兵百万,提强黜弱,日决自上,前出无数悖者。惟岁取人为吏,官下百数,常常赘矣,以其授予人而不自决致也。为国家天下,止文于武二柄取士耳,无为其下恩也。”太祖欣然接受了徐士廉的建议,十二天后,登讲武殿复试已中及未中进士、诸科一百九十五人,得一百二十七人,皆赐高第。殿试作为一种制度便由此真正形成。“所放,退落者十人”,“御试举人自此始也。”宋太祖曾踌躇满志地说:“向者登科名级,多为世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除昔之弊矣。”此语虽有所夸张,但充分显示了北宋最高统治者对殿试所寄予的希望。   随着官僚政治的发展和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宋朝自太宗起迅速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并通过殿试制度强化了对新进士的加恩笼络。自太平兴国二年起,开始对殿试合格者赐予袍芴、赐宴和赐诗以示恩宠,授官也更为优厚。   殿试制度的实行使一些权臣感到不快,仁宗幼年继位,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后,否定殿试的潮流渐起。知制诰富弼极力反对殿试制度,他不断上奏皇帝要求废除殿试制度,宋仁宗一时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罢除殿试,遭到一片反对,三日后,“议者多言其轻上恩,故事,旋复殿试如旧”。自此之后,科举考试便分为初试(发解试)、省试、殿试三个阶段进行,成为定论。而殿试作为一种制度,亦大体被沿袭下来。北宋前期直到王安石变法前,殿试主要考词赋。“熙宁三年(1070年)亲试进士,始专以策,定著限以千字”。殿试开始试策。此后,试策成为殿试的主要内容,以“金殿对策”定进士的名次,历代一直沿用到清末废科举为止。   自宋太祖实行殿试以来,对礼部所选者有所黜落,且成为常例。到宋仁宗景元年(1034年),开始对殿试落榜者给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