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主体具体性特征剖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济法主体具体性特征剖析

经济法主体具体性特征分析   摘要:经济法主体是具体而明确的,这与抽象的民法主体形成了对比。民法主体特征源于“从身份到契约”的时代需求;经济法主体特征源于“从契约向身份回归”的时代要求,一经济法与民法主体的差异是我们区分这两个法律部门的又一视角。   关键词:经济法主体;具体性;民法主体;抽象性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11-81-03      经济法主体又称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经济法对社会经济总体运行进行调整过程中那些依法享有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的特定参加者或当事人。按照目前学界的通说,经济法主体一般分为经济调控主体和被调节主体两大类。但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原本由政府行使的权利逐渐剥离至社会新兴的中介组织,他们起到了连接政府和市场主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社会中间层这类主体也被纳入到经济法主体体系中。经济法主体明确而具体,呈现了具体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法这一部门法的特质。      一、经济法主体具体性特征源起      众所周知,现代经济法产生的原因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失灵。实际上是国家这只有形之手对市场调节的障碍问题加以解决,因此,经济法的介入就使正常的经济活动有了国家意志的参与,故在经济法中一方主体始终是国家或国家授权的有关部门,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国。均是如此。经济法主体是具体的,这一点恰好和民法的主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民法主体是抽象的。依据民法,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主体一般分两大类:自然人与法人。在民法的视域中,每一个人与组织都是平等的主体,他们之间无经济实力大小之分,无政治地位高低之差,无能力强弱之别,只要他们从对方那里想要达到一定的目的,那么。在法律上的地位就是平等的,他们之间奉行着意思自治、诚实信用等行为准则,并承担着违背这些准则所带来的不利后果。   经济法主体的具体性源于民法主体抽象性在市场运行中的缺陷。民法主体这一特征是契约自由主义在法主体制度上的体现。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通过“契约”来维系彼此的关系,依靠诚实守约等原则达到其诉求。在近代契约理论中的“人”舍弃了其固有的经济上、政治上、知识结构上的区别,被抽象为自然人和法人两类法律人格上的“人”,实际上是把复杂社会中千差万别的民法主体简单化了。民法主体的抽象性契合了契约自由的天性,然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转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时,在市场竞争中出现了一些强势的主体,他们借助于自己的实力纷纷去抢夺市场份额,挤压其他市场主体,此时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所缔造的自由、平等、诚实信用等规则失去了光辉,契约自由理论的假设前提也发生了根本性动摇。一个普遍的消费者是无法也不可能与一个强大的商业组织平起平坐,是无力与之抗争的,社会原有的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弱者一方失去了“作”或“不作”的选择权,甚至失去了“如何作”的权利和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契约即公正”出现了不等式,这样,我们必须将目光和思维转到经济活动具体的人格和身份上。这也说明面对已经复杂化的社会经济关系,传统的法律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迫切需要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出现,在这个法律部门里,设置一类主体,与生俱来就有国家意志的贯彻,赋予其职与权,并严格限制职权的使用及对谁使用,它和市场主体形成对应关系。当市场主体遭遇到市场缺陷所带来的利益上的危险时。必须有这个强势的(当然是指政治上的而非经济上的)主体来救济这种利益关系,“公”权力的介人才是纠正和解决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种种破坏市场法则现象的强大工具。经济法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而产生,可以说为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福音,扫除了障碍性问题,是世界法制建设的精彩一笔。经济法主体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具体性特征。      二、经济法主体具体性的法理基础      如前所述,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崇尚的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强调的是个人利益本位,人们活在私权至上、意思自治的世界里,奉行“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法则,契约自由成了法律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属。这样理想的生活,随着历史车轮的转动。越来越成为人们怀旧的话语。当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时,竞争和垄断的加剧,导致人与人之间实力的悬殊越来越大,实质上的不平等也日益加剧,弱势群体的权益问题突出,劳工运动、消费者保护运动的普遍展开,人们发现传统的私法救济越来越不起作用,于是经济法兴起。经济法的兴起带来了法律中“人”的形象转变,它摈弃了民法对其抽象性主体的描述,以具体的主体的认定来审视传统民法无法接近的领域。在经济法视域里是将现实中的人置于特定环境中,并具体化为特定的一类主体,从其经济、智力、能力、性别、年龄等各方面寻找差别,在法律制度设计上区别对待。如对国家机关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