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秦水利政策初析
秦水利政策初析
[摘 要]在战国七雄的格局中,秦最终脱颖而出横扫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这依赖于秦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政治体制及其独到的军事战略政策,当然也离不开秦国对水利工程的重视。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利政策的概念,对秦水利工程紧密配合其军事战略这一新观点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同时对秦国三大水利工程运用的科学技术作出了概括性的总结。
[关键词]水利政策;水利工程与技术;秦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贾谊《过秦论》中的秦国以如此居高临下的姿态,吞二周,亡诸侯,使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取得这样的成就,与秦国当时雄厚的国力是分不开的。与其完备的水利政策也不无关系,秦国在发展国力的同时,把水利政策提到了与军事战略相同的高度,走在了各诸侯国之前,为秦国统一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一、秦水利政策与军事战略的配合
从秦国三大水利工程的修建时间与秦后期军事战略极度吻合的情形来作一个合理的推测,秦水利政策的内容就是修建水利工程作为其军事资源运输的航道及粮食生产的基地以确保对外扩张战争的胜利从而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
都江堰修建于秦昭襄王末期(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在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就觊觎西南的巴蜀之地,于此大将司马错和秦相张仪对先伐蜀还是先伐韩的问题进行过争锋相对的辩论。秦惠文王让二人各自陈诉理由。张仪认为先伐韩可以威慑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亲魏善楚,下兵三川……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1]而司马错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蜀国虽是小国,但其正逢内乱,民心向背,秦国很容易就可以把它拿下,而且正因为蜀国是小国,也不会引起其它诸侯国的重视,“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符,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2]秦惠文王权衡利弊,最终听取了大将司马错的意见,谋划伐蜀,而就当时的形式来讲,攻打蜀国的确是可以做到万无一失。巴蜀既取,那么下一个目标便是楚国。公元前280年,秦灭蜀三十多年后,大将司马错领兵攻打楚国,发陇西之兵,顺岷江南下伐楚,以实践自己当年取巴蜀借岷江之势攻楚的军事战略。然而秦军却因为岷江航运遥远,粮草兵马补给困难,在今涪陵一带陷入困境。此时,楚国为获喘息的机会割让上庸予秦讲和。秦军也为了尽早摆脱劳师远征的不利状态最终撤军,灭楚未取得成功而告一段落。这时,在巴蜀之地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满足农业灌溉需求那么简单了。《史记?河渠书》记载,“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当时负责建渠事宜的便是蜀郡太守李冰。都江堰所在的巴蜀之地正是秦楚战争的大后方,从战略意义上来说,这一水利工程的修建充分考虑到了前线军事资源(包括军队、武器、粮草等)的供应。秦将司马错当初劝说秦惠文王攻取巴蜀地区的意义也在与此。成都平原是秦国扼制楚国的最前线,秦昭襄王时期,为了在蜀地建立军事据点,秦国对蜀地开始进行积极地开发,其中就包括在成都平原上建造都江堰。与此同时,李冰在担任蜀郡太守期间,十分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治水兴农,稳定社会秩序,把蜀地建设成了秦统一天下的大后方,从这点上来看,李冰显然和秦昭襄王具有同样的战略眼光。秦昭襄王末期,也是秦始皇翦灭六国的前一个关键阶段。此时楚国疆域辽阔,资源丰富,经济军事实力雄厚,不容小觑,成了秦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在都江堰修建之前,秦军就接二连三发动对楚国的攻势,“明年。楚顷襄王遣使于诸侯复为从,欲以伐秦。又明年,错攻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予秦……三十六年,白起攻楚,取鄢、邓、西陵。明年,起复攻楚,取郢,烧先王墓夷陵。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保于陈。秦以郢为南郡。三十八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3]一步一步削弱了楚国的实力。都江堰建成后,楚国已经被秦国蚕食了大半,到了秦王嬴政时期,楚国国势一路下滑,已无力抗秦,当初修建都江堰的目的已经达到。
郑国渠修建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史记?河渠书》记载得比较详细,“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造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馀里,欲以溉田……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当时的秦国已经具备了吞并六国的武力条件,但是仅靠都江堰所在的“天府之国”这一产粮基地,对于要统一六国庞大到以百万计的秦国军队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鉴于都江堰的成功经验,当时还是秦王的嬴政想要再建一座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来灌溉关中平原以保证军粮的供给。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