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青族婚丧文化剖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穿青族婚丧文化剖析

穿青族婚丧文化剖析   内容摘要:川青族作为贵州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非常丰富的婚丧文化。通过对该少数民族的婚俗文化与丧葬文化两方面进行探析,对该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这有利于民族间的相互尊重与共同繁荣。传承穿青族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社会主义民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穿青族 婚丧 文化   川青族(也叫青族、穿青族)是贵州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安顺、毕节、六盘水、黔南等地的二十多个县,在1954年人口普查中只有24万人左右,在国家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穿青族人数已达67万左右。由于各种原因,穿青族一直以来未被视为少数民族,只有在贵州地区,国家暂时将其定位穿青人。所以到现在穿青族也不在中国56个民族之列,据史记记载,穿青人原先叫“土人”、“里民子”,到后来才成为穿青人,而之所以称为土人,是因为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居时间长,被认为是土生土长的原生民族,称为穿青人则因为一般穿青色衣服,以上都是他称,在后来发展中,穿青族才慢慢接受了穿青人这个族称,一直沿用至今,发展成了穿青人的自称。“穿青人”成为穿青族在身份证上的标志,同时,穿青族成为未被识别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在《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公安厅(黔族(政)发字第(1996)19号)文件》中将其定位为穿青族。起初这个族称来源于乾隆的《威宁州志》、继而是光绪的《平选州续志》和民国《大鼎县志》、《平坝县志》、《镇宁县志》。《镇宁县志》则是把“穿青”作为该县的第四种民族永久记载。另外,清康熙三年间,吴三桂平定水西之后流传于民间的木刻唱本《水西传》也记载有“穿青”这个族称,把穿青人与水西境内的彝族、苗族、仡佬族、龙、蔡、羿、白、仲家等八个民族并列,统称“九种夷蛮”。现在穿青族身份证与各种表格的填写,写的都是“穿青人”,而在电脑上填的都是“其他”。   关于穿青族历史渊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土著说;穿青人被认为是贵州的土著居民,认为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当地民族,但这种说法不被大多数认同。并且在各种史记中都没详细具体地记载,所以该说法不太可信。   二是分支说:以宋蜀华先生与一些著名识别专家为代表,穿青族属于汉族的一支,早在明朝时期,朱元璋在征讨云南时,随军的军人及其家属大多是江西、江苏一带的,战争结束以后,就迁移留在了贵州,并和当地人通婚,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今天贵州的穿青人。一个穿青族人的延续口述以及家谱记载说,他们是曾经去云南征讨后来迁移到贵州的王国统将军的后辈,其中安顺王若飞是属于王国统的子孙中安顺的分支,我家是王国统的子孙中毕节的分支,后来亲眼目睹了许多人被杀,为了自保,主动请求组织百姓开发贵州,发展其经济,死后,由其子王文昌及其后代子孙继续组织人员发展贵州经济,王文昌的坟位于贵州清镇市沙鹅村。对于上文提出的穿青族来源于贵州的土生民族来说,穿青族是从江西一带迁徙到贵州,再在贵州不断发展而形成今天的穿青族,这个说法比较可信。   下面来探讨穿青族的婚丧文化。穿青族作为一个独立民族,婚丧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风俗,这主要包括婚俗文化与丧葬文化二方面。   穿青人的婚俗文化,从提亲到结婚后的回门,有许多纷繁复杂的规矩与习俗,如姑表联亲、打亲闹亲、砍亲路和照亲路、草鞋陪嫁、新娘站花、挑水试新娘、井边回门等。在古代穿青族居住的村庄,婚礼对穿青人来说是非常重要和神圣的事情,从最初的提亲到婚礼结束,要经过几个环节:   首先,姑表联姻,穿青人一般不与别的少数民族联姻,因为他们很重视亲戚间的情谊,为了亲上加亲,通常用舅舅家与姑妈家的儿女进行通婚,这是穿青人在婚配中沿袭已久的习俗。婚配中,丈夫的年龄一般要小于妻子,俗话说“宁让女大十,不让男大一”。而且穿青族除姑表开亲外,姨表开亲也很普遍。其次是赠送礼物和陪奁。礼物指的是男女定亲后互相赠送礼物,一般称为“丢把凭”。花裤带和草鞋通常是姑娘送给男方的礼物,男方就凭借礼物来猜测自己未来的妻子是什么样的品德才貌。在整个过程中,新郎是不专门为新娘买礼物的,除了彩礼,一般不单独送其他的,而女方家的陪嫁品,通常也只是一箱一柜,这是因为穿青族居住的地区比较落后,经济不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造成的。接着就是打亲与闹亲,打亲就是“打媒人与接亲人”。女方家在事前就暗中安排人专门与这些人作对,闹亲则是在堂屋摆礼时,女方家往往要故意刁难说礼物不周全,说男家穷,不懂礼貌等。这“打亲”与“闹亲” 是古代习俗的一种残痕。在新娘起身去男方家时,新娘子一般都会哭,这种习俗有许多的寓意,舍不得家人等,这时,有女方家送亲的人扶着新娘子走在堂屋中间拜别神灵祖宗,绕房三圈,才走出房门,这时由接亲的青年装作劈山开路的样子为新娘子开路,再由两名少年执火把分左右两旁照亮路,新娘子才在接亲与送亲人的簇拥下走向新郎家,这就叫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