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汤学新开拓与争鸣
“汤学”新的开拓与争鸣
黄绍林,男,江西南昌人,1957年生。先后供职于江西省木偶剧团,江西省图书馆。副研究员,舞台主任技师。多部作品曾获话剧金狮舞台美术奖,第三届长江流域戏剧节“优秀舞台美术奖”,江西省艺术节舞台美术一等奖。
黄绍林:《红楼梦》研究通称“红学”,汤显祖及“临川四梦”的研究就被人们称为“汤学”。您在这方面是有新的开拓之功的,几次发起的学术争鸣,有目共睹。
黄文锡:“汤学”的开拓较晚,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鉴于学坛曲苑对汤的研究方兴未艾,我和抚州的一些文友闲谈:何不仿“红学”之称,冠以“汤学”之名。这种寓庄于谐的戏言,后来获得广泛认同。至于新的开拓云云,我只是众多耕耘者中的一员罢了。
黄绍林:您以“怀玉”笔名发表在1982年3期《争鸣》上的论文《汤显祖创作思想的伟大飞跃》,是学术史上空前的第一次“发难”,振聋发聩,成绩斐然。
黄文锡:汤翁及其“四梦”的研究,古人只偏重于声律音韵的曲话或?章绘句的词评,总体论说往往只有模糊的三言五语。建国后逐渐形成一种“小众学术”,尽管已在尝试作思想、艺术的综合评析,但某些“左”的观念却导致了片面性。如:北京大学1960版《中国文学史》对“四梦”的评价,只能让人得出这样的结论:《牡丹亭》为冠,《紫钗记》次之,《邯郸记》和《南柯记》又次之。中国社科院文学所1980版的《中国文学史》,所论大抵相近,声称“由于作者晚年受宗教思想的影响”,在“后二梦”中,“人们听到的已经不是作者当年冲击封建礼教的热烈的呼喊,而是一个垂暮老人对人生无常的慨叹了。”若说《邯郸记》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那么《南柯记》却是“汤显祖的失败作品”。这样,两部权威“文学史”的基本论断便成为学坛曲苑诸家因循的思维定势和难以逾越的“雷池”。
黄绍林:由于“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1965年的《光明日报》还发表过这样的学术论文:“从汤显祖的创作道路与世界观总的倾向来看‘四梦’,尤其是《南柯记》《邯郸记》,反映了汤显祖严重的精神与艺术的危机。如果说,前期的戏剧作品《紫钗记》表现了霍小玉坚贞的爱情(但批判现实无力和艺术上不成熟),《牡丹亭》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的某些叛逆性(但是不彻底),那么后期戏剧作品《邯郸记》《南柯记》的创作目的则是宣扬佛道思想(虽然还有某些揭露和批判封建阶级的黑暗腐朽),表现了深刻的悲观失望的情绪,流露了严重的消极厌世的思想。”这就把“左”的思维定势发展到极端。您的“发难”文章,旗帜鲜明地越过雷池,冲破“左”的思维定势,为以后的学术研究辟开了新的思路和通途。
黄文锡:我当时提出汤翁一生的创作思想经历了两次飞跃,一次比一次更加深刻,更加意义重大。“前二梦”的飞跃,以《牡丹亭》为高峰;“后二梦”则转向社会政治题材,表现出两大特征:一,它是一部明代的《官场现形记》,一部集封建社会假、丑、恶现象之大成的“百科全书”;二,汤翁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且也描绘了它随着没落封建社会一道幻灭的深刻悲剧。当然,现在回头看,为了呼唤一些人猛醒,文章的论述和措辞难免“矫枉过正”,但方向是正确的,并得到同行的广泛首肯。1982年10月在南昌,由文化部、中国剧协、省文化局、省剧协联办的纪念汤翁的学术盛会上,参加过北大版文学史编著的王季思教授就谈及:关于“后二梦”,有些同志提出,过去文学史上对它们的评价偏低,“不能说它的主要倾向是消极的,这些意见都很好。 文学史也准备改,在修改时可以转达同志们的意见。”参加中国社科院那部文学史编著的范宁研究员,也表示过相近的意见。到现在,学坛曲苑的“汤学”的研究,已成浪浪相催之势,有关论文,犹如汗牛充栋,再也不受原来思维定势的束缚了,甚至于奉《南柯记》为“四梦”之冠的论文亦有之,这应该视为“百家争鸣”已走向常态。
黄绍林:您的第二次“发难”是针对“四梦”编演上的偏颇的,尽人所知,您反对《牡丹亭》“断尾巴蜻蜓”式的编演。
黄文锡:1957年,凌鹤改译的赣剧《牡丹亭》,将原著砍去一半,仅以“回生”作结,成了“断尾巴蜻蜓”。后来多个昆剧团的演出,大抵仿此格局。无独有偶,历来一些著名戏曲史家的研判,也为此举提供了理论支持,有谓:“演到‘婚走’,已经完成的了汤显祖反抗‘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礼法,此下正式取得父母的追补同意,实在不是重要的了。”也有人在《名作欣赏》上发表文章,认为杜娘的性格塑造“最迟到‘闹殇’就完成了,不到全剧的五分之二”。那么,这部古典名著的“五分之三”岂非都成了多余笔墨,合该供人做“断尾巴蜻蜓”的手术么?我于是撰写《杜丽娘性格发展浅析》(刊台湾1994年《国文天地》)提出驳论,认为在《牡丹亭》的前半部,表现丽娘的“情”意识经历了一个由朦胧到觉醒,到强化,又由强化而趋压抑的曲折过程。她伤情而死,以鬼身与梦梅幽媾得到帮助而回生,实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