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文学密码与艺术建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桃花源记文学密码与艺术建构

《桃花源记》的文学密码与艺术建构   内容提要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精心设计了一套文学密码,旨在寄托其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本文通过对其文学密码的破解,揭示了这篇经典名文的真意和陶渊明的隐衷。同时指出,桃花源具有浓郁的诗人自我的田园生活色彩,桃花源的境界代表着诗人的生活理想和社会理想,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桃花源记》是关于人类理想生活的极富有理性的沉思录。在诗人的精心选择下,前人、当代人乃至诗人自我所创造的作品文本被巧妙地融入了《桃花源记》,形成了多层次的富有立体感的“互文性”语群,从而共同拓展了作品的内涵空间。《桃花源记》作为一篇文学杰作,它在艺术建构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对于当代世界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它所表现的价值观对于构建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陶渊明(365?-427)在《桃花源记》中构建了一个东方式的乌托邦,代表了古代华夏民族关于和谐社会的诗性理想。诗人所描写的桃花源处于可见不可见之间,既真实、亲切而又虚幻、飘渺,所以作品总是给人一种朦胧、神秘的感觉和令人涵咏不尽的情味。陈寅恪(1890-1969)说:“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陈氏高屋建瓴,指出《桃花源记》具有“寓意”和“纪实”的双重文学特质,极富有启发性。正是针对作品的“纪实”性,为探明桃花源的社会原型,古往今来人们付出了许多努力。据统计,截至目前,关于桃花源社会原型的说法已有三十多种。当人们沉迷于此的时候,《桃花源记》与陶渊明个人那诗情荡漾的田园生活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一个盲点。实际上,这是作品“纪实”性的重心所在,因为作品的“寓意”与此直接相关。当然,这一盲点的产生与作家精心设计的文学密码以及作品特殊的艺术建构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如果要真正进入桃花源的世界,看清它的真实面目,就必须在破译陶渊明的文学密码的基础上对这篇经典名文加以解构。      一      清(《桃源避秦考》说:   考《博异记》以桃花神为陶氏,则篇中夹岸桃花,盖隐言“陶”,沿溪水源,盖隐言“渊”,小口有光,盖隐言“明”。渊明旷世相感,故述古以自况,谓之寓言可也,谓之为仙幻不可也。夫渊明天资高朗,其学几于大贤,为东晋一代人物。   方氏的见解是非常精彩的。按照他的观点,《桃花源记》在表达诗人旷世相感、述古自况的情怀时,运用了“藏名于文”的语言技巧,我们审视以下三组词:   桃源,陶渊,陶园   桃、陶二字的中古音和现代音完全相同,而源、渊、园三个字的中古音也非常相近。更有趣的是,我们在《桃花源记》中还可以找到陶渊明五子之名。案《陶渊明集》卷三《责子》诗曰:“阿舒已二八……阿宣行志学……雍端年十三……通子垂九龄。”《责子》诗序:“舒俨、宣俟、雍份、端佚、通佟,凡五人,舒、宣、雍、端、通,皆小名。”他们在《桃花源记》中出现的位置是:   舒俨→屋舍俨然(同音同字)   宣俟→高尚士也(“俟”和“士”,同音异字)   雍份→落英缤纷(“份”和“纷”,同音异字)   端佚→便得一山,此人――为具言所闻(“佚”和“一”,同音异字)   通佟→才通人(同音同字)   此外,陶氏五子的小字皆从“亻”。“人”字在《桃花源记》出现12次,具体情况是:   (1)武陵人捕鱼为业;(2)渔人甚异之;(3)才通人;(4)悉如外人;(5)见渔人乃大惊;(6)村中闻有此人;(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8)遂与外人间隔;(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全文仅有321字,在如此短小的篇幅内出现上述情况,显然不是音韵、语词以及字义、偏旁的偶然巧合,而是出于诗人的精心设计(陶渊明平生很喜欢在名字上做文章,参见下文所举二例)。在这种意义上,王安石《临川文集》卷四《桃源行》诗所说的“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确实是相当中肯相当精彩的。《桃花源记》不仅有陶氏五子的踪迹,由作品“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以及“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描述,我们隐然看到了陶氏夫妇躬耕陇亩的身影:   其妻翟氏,志趣亦同,能安苦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云。   这无疑是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的一个生活场景。   从藏字、谐音、双关的语言技巧所表达的意义来看,“桃源”、“陶渊”和“陶园”这三组语词,也是彼此关联、递进渗透的,“园”字是这三组语词的重心。我们读陶渊明的诗文:   朝为灌园,夕偃蓬庐。(《陶渊明集》卷一《答庞参军》)   董乐琴书,田园不履。(同上,卷一《劝农》)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同上,卷二《九日闲居并序》)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西园。(同上,卷三《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同上,卷三《己酉岁九月九日》)   好味止园葵,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