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绛彩瓷文人画风简淡化
浅绛彩瓷文人画风简淡化
浅绛彩瓷的定位,首先应当定在文人画意上,定在浅绛彩瓷的创作蕴涵了丰富的超越画面的“象外之旨”上,这是毫无疑义的。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认为文人画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是一个能够囊括有关浅绛彩瓷定位的所有内容的概念。所以,我们试图做一些拓展性的工作,把文人画风、文人画趣、文人画品等概念从文人画意中剥离出来,多角度地把握浅绛彩瓷的文人画定位,多侧面地解析浅绛彩瓷的文人画形态。
过去,浅绛彩瓷的定位研究相对简单,把问题焦点完全集中在文人画意这个要害上,相关内容全都裹在一起讨论。紧紧抓住这个要害是对的,仅仅局限于这个要害就显得简单化了,比如文人画风,虽然与文人画意密切相关,却又不能混为一谈。说它们密切相关,是因为文人画意虽然超越了画面,却能够从画面呈现的艺术风格上获得启示和联想。说它们不能混为一谈,是因为文人画意属于内容的范畴,文人画风则属于形式的范畴。在艺术理论中,内容与形式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内容影响到形式,形式反过来也影响到内容。浅绛彩瓷的创作实践,非常生动地印证了这一观点。浅绛彩瓷的文人画意突出表现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寄形自然、卧游山水。正是这种超逸的思想境界,有力推动着文人画风朝着疏简平淡、虚静萧散的审美维度发展。反过来看,浅绛彩瓷创作中呈现出来的文人画风,更加延伸和张扬了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意义。具体说来,浅绛彩瓷的文人画风可从简约构图和淡雅设色两个方面加以阐明。至于线条皴法,属于文人画风问题,但是涉及到中国画的笔墨趣味,成为文人画中一个很特殊的问题,所以另辟文人画趣专节论述。
说到文人画的简约构图,我们很容易想起元人倪瓒的远山中水近坡树的图式,《渔庄秋霁图》《秋亭嘉树图》等都是典型作品。这种图式说是三段式,其实只有两段实景,即远景的连绵山脉和近景的坡树,中景的无边水面以及远景中万里无云的天色并非实景,乃是虚实相映的结果。整个画面空旷疏朗,简洁至极。浅绛彩瓷的山水画创作对这种构图钟情有加,颇多借鉴。罗?D谷创作过一件瓷板,题为《满城风雨近重阳》(图1,见徐锦范等编《中国近代名家彩绘瓷画图典》P5,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从画面内容看,画的是山雨欲来的秋景,似乎题作“满山风雨近重阳”更加贴切。从画面构图看,则是标准的三段图式,远处的山势层次分明,山下的树林和茅舍错落有致,用的是米家云山的横点皴法,含蓄地透露出迎接风雨洗刷的消息;近处坡石上绿树掩映,两株红树穿插其间,提示着入秋的季节;远处山峦与近处坡树之间,开阔的水面上飘浮着一叶扁舟,舟中人似乎并不在意风雨的到来,一边饮酒,一边流连于江岸的景致。整块瓷板的留白部分多于实景部分,极为简括空阔。徐照也画过一件山水瓷板,题为《溪山野寺》(图2,同上P4),索性把三段式并成了一段式,一抹远山,两间茅屋,三棵老树,集中在画面中部,上下都留出了大片的空白,一派天光水影共徘徊的旷远境界。不仅是山水画,浅绛彩瓷中的花鸟画和人物画在构图上也是异曲同工。任焕章画过一件琮瓶,其中一面是《鹦鹉红叶图》(图3,同上P44),画面上的折枝红叶从右上经左侧伸展到右下,画出优美的弧线,一只白毛红喙鹦鹉栖息在稍稍偏上的黄金分割点上,栖息的姿态与折枝的走向形成均衡。这种围绕折枝的留白,与三段式山水画的整块留白有所不同,细碎而疏落有致,穿插而生气盎然。至于人物画,笔者所藏许达生《芭蕉仕女图》文房承盘(图4)可以为例,画面中央是一位女子,那双纤纤玉手在琴弦上轻拨慢弹;右侧是一树芭蕉,延展开来的蕉叶营造了一处适合弹奏的宁静氛围。画面左侧的空白处没有视觉物象,却在听觉上弥漫着轻曼美妙的琴声,和弹琴女子与树间莺歌对话共鸣的心声。
浅绛彩瓷中多见的这种简约疏旷的构图方式,与宋元以来的文人画一脉相承,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中国传统艺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关系,即少与多的关系和无与有的关系。老子《道德经》中就有“少则得,多则惑”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说法,意为“少了反而容易得到,多了反而容易疑惑”;“最大的乐声听起来反而声响很小,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行迹”。任继愈先生认为,“贵无”是老子的重要思想:“老子‘无’的概念有‘有’所不具备的一种实际‘存在’,它并不是一个‘零’。‘无’不是空无一物,它具有‘有’的对立面的品格,老子称之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就是没有形状的一种形状。”(任继愈《关于〈道德经〉》,国家图书馆编《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文化卷》P369,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老庄哲学中的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催生了中国画历来强调的“笔简形具”、“逸笔草草”等美学价值观念。特别是文人画,面对大千世界,进行提炼和取舍,进行拔俗和升华,直逼至简至淡的事物本质,呈现出来的面貌就是不期简而自简了。文人画还善于通过大片留白创造无限的想象天地,创造包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