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复方消渴液对DM大鼠糖脂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论文.docx

复方消渴液对DM大鼠糖脂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复方消渴液对DM大鼠糖脂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论文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6 56 声 明 硕士学位论文复方消渴液对DM大鼠糖脂代谢影响的实 验研究是本人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 指导下完成的,该论文成果归成都中医药大学所有。有关学 位论文的开发、转让、论文发表等,均需征得导师和成都中 医药大学的同意。 硕士生签名: 导 师 签 名: 2008 年 月 日 PAGE PAGE 10 引 言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或相对缺乏,或伴胰岛素抵抗所引起的以 血糖升高和伴有微血管及大血管尤其是心血管并发症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紊乱 综合症[1],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的代谢疾病。无论在发达国 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糖尿病都正以迅速发展的凶猛势头成为危害公众健康 的主要非感染性疾病之一,尤其在中国、印支次大陆及非洲等发展中国家[2]。 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提供的最新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全球有糖尿病患者 2.3 亿(占全球成年人口的 6%),预计 到 2026 年将达到 3.5 亿[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至 2030 年,全 球糖尿病患者将达 3.66 亿[4],21 世纪糖尿病将在发展中国家流行,亚洲地区 是糖尿病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地区[5-6]。有资料显示中国人的糖尿病易感性为中 等,但患病绝对人数多,且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我国 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4 年)提供的数据,2 型糖尿病患病率 1979 年仅为 1.00%,1996 年迅速增长至 3.21%,到 2002 年则增长到 4.37%[7],目前 我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 5000 万人,每天新增糖尿病患者约 3500 例,并且 每年还以 150 万-200 万人的幅度递增[8],仅次于印度,位居世界第二, 糖尿病为终身疾病,尚无根治方法,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由糖尿病导致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给个人、国家和社会医疗保健带来了沉重 的负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已成为肾功能衰竭、失明和心 脑血管病的的主要原因,并成为了严重的社会卫生和经济问题。因此,加强 对 DM 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一步阐明其发病机理,开发新的防治 DM 的药物 有着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糖尿病的严重性是由于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 参与,加速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血管病变是导致病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而大血管病变主要是以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生命重要器官如心脑肾动脉和周围 动脉,造成缺血性梗死。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将糖尿病改名为糖脂病,其意 思是脂代谢异常,在糖尿病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流行病学及临床和 实验研究证据均显示脂质异常对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即所谓“脂肪中毒” (Lipotoxicity)可能在 2 型糖尿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9]。直至 2001 年第 61 界 ADA 学术年会上 McGarry 提出“脂代谢紊乱是 2 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 病的原始事件”,“2 型糖尿病主要是脂质代谢异常的疾病”[10]的概念以后, 才引起糖尿病学界的广泛重视,脂中毒的糖尿病病因学地位从此牢固建立。 糖尿病性血脂异常既包括脂蛋白数量和质量的异常,又包括脂蛋白代谢 的紊乱。其典型脂谱表现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接近正常的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LDL-C)水平,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小而密的低 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餐后脂血症和过多的残粒堆积。上述脂质异常 都有致动脉硬化作用,共同构成一组相关的危险因素[11]。其主要证据如下:(1) 流行病学证据:葡萄糖耐量减低(IGT)为糖尿病前期状态,常伴有血脂异常 及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多种表现,如高胰岛素血症、肥胖、高血压,前炎症 因子水平增高等多种 2 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在 IGT 向糖尿病转化过程中胰岛 素抵抗及 β 细胞胰岛素分泌障碍,特别是胰岛素的急性反应相的缺乏起重要 作用,而两者皆与肥胖及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Masukawa 观察了 126 例空腹 糖调节受损(IFG)及/或 IGT 3 年后转化为 2 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除高血 糖,HOMA-IR 外,甘油三酯(TG)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皆为预测 2 型 糖尿病转化的危险因子[12]。(2)实验室证据:脂中毒引起 2 型糖尿病的证据 已被动物模型所证实。给人和动物输入长链脂肪酸可降低肝、骨骼肌细胞的 胰岛素敏感性,并使血糖升高。其瘦素(leptin)功能缺失的 ZDF 肥胖大鼠 糖尿病模型研究显示:糖尿病前期 β 细胞内 TG 逐渐增加直至高峰,β 细胞 功能下降,胰岛增大,出现高胰岛素血症,随着病情的加重,β 细胞对葡萄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