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北川人诗意坚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见证北川人诗意坚韧

见证北川人诗意坚韧   希望在北川升起      不知道什么时候,雨已经停了。雨后的空气总是那么的清新,就像这走过灾难后的北川,虽然步履仍有几分蹒跚,但已经渐渐充满生机。我们站在马路边,红色和绿色跃入眼帘。红色是砖,虽然今天下雨,路上仍是车来车往,每隔3、5分钟,就会有拉着砖头、钢筋等建材的货车驶过。路两边虽然还可以看到几处没有清理的垮塌房屋,但一座座新房已经拔地而起,更多的人家,门口堆满了红色的砖头,即使下雨也没有耽误他们重建房屋的进度。   绿色是农田,地震时田里四处崩落的石头已被清理得干干净净,一片片壮实的油菜从道路两边铺开去,给北川大地抹上了一笔浓浓的绿色。   北川现在还有4个板房片区:建新、胜利、柳林和擂鼓,目前这里还有14000多人住在板房区。我们随意走进建新板房社区,广场是最热闹的地方,这里开满了超市、通讯、广告、美容、餐饮等各种门店,路边还摆着小吃、水果等各种摊点。即使天在下雨,出来买卖东西的人还是不少。   擂鼓镇胜利村村民韩玉梅,坐在“北川羌族自治县羌绣制品厂”门店前的一张小凳上,专心地绣着一个香包,脚边的小篮子里装满了红黄绿各种丝线。这样一个香包可以为韩玉梅带来80元左右的收入,即使她加班加点,一个月也很难超过10个,因为全是手工刺绣,工序繁杂,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这里的羌族刺绣十分受欢迎。韩玉梅告诉我:“村里专门请了老师来培训,我是第一期学员,现在第三期都要开了,能给村里不少妇女解决就业。”   韩玉梅的丈夫、母亲等3位亲人都在北川县城遇难,一对双胞胎女儿正在擂鼓小学读六年级。“两个娃娃是我最大的希望。”韩玉梅告诉我,“人有希望才能活下去。比起地震刚发生的那一段时间,我现在心情也算好多了,那时候亲人不在了,剩下我一个人,面对一家老小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现在每个月在这里做事能赚800元钱,娃娃每周回家一次,我都能拿几十块生活费给她们,娃娃们很乖。”说到这里,韩玉梅脸上不觉现出浅浅的笑容。   板房社区的面积很大,所以每隔一段距离,都会形成一个小集市,方便这里的居民不出远门就能买到日常生活用品。五大三粗的魏德明是擂鼓镇爬山村的村主任,也是个建新社区的“兼职肉贩”。看到雨又开始下,老魏热情地招呼我们到他猪肉摊前避雨。   “摊子主要还是我老婆在照顾。”老魏搓了搓大手,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着,“我每天早上3点过就起床去绵阳进猪肉回来,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村上,空了就过来搭把手。一天可以赚个七八十元,和打工差不多。”   老魏家的房子也在地震中垮塌了,年迈的奶奶没有躲过这一劫。由于是村干部,老魏也没法出去打工,一家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就靠这个猪肉摊,幸好这里做生意,一切税费都是免收的。   “要说生活,那肯定还没恢复到地震前,毕竟房子、宅基地、农田全毁完了,没个几年工夫缓不过来。”老魏告诉我们,“擂鼓镇很多村都很偏远,地震又破坏了山体,所以很多人都没法在原址重建,不过政府要给我们修廉租房。7月份前山东援建的1000套廉租房就要完工了,马上还要再建2000套,地点就在胜利村8队,那里地势相对平坦开阔。有了廉租房,就算解决了我们这些人最大的难题。地震过去快1年了,虽然还是很难,但感觉得到日子在一天天变好,心情也不像去年那样压抑了。”   看得出来,虽然这里还留有饱受创伤的痕迹,但伤口正在逐渐愈合,笑容也重新回到北川人的脸上。      秀美映秀羌族人诗意般的坚韧      今年4月15日,我们又来到汶川大地震的震源地――映秀镇。自去年5月14日以来,我们已不知多少次来到这里了,因为自去年大地震之后,分社记者一直轮流在汶川驻点,但每一次我们都能在这里找到感动与震撼,这一次也不例外。   当越野车驶过都汶公路的友谊隧道之后,我们就算正式进入映秀镇所在的汶川县境内了。去年5月12日22时许,我们5名新华社记者就是被坍塌的山体堵在这条隧道外数百米的地方,尽管当天晚上我们都做好徒步进入的准备,但巨大的山体滑坡、密集而强烈的余震和犹如深渊一样的黑夜阻挡了我们。第二天,我们试图徒步翻越滑坡体,又因暴雨和大雾而失败,直到14日我们在滑坡上爬行了4个小时才进入了映秀,发出了第一篇“新华社汶川”电头的稿件和照片,向外界发出了反映震中映秀灾难状况的第一条信息,尽管我们是第一批登陆映秀的媒体记者,但直到现在,没有能够在地震发生后的当天进入汶川映秀,在我们几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留下了一些遗憾。   今天再次经过这里时,我们又一次被堵住了。但这一次不是因为山体滑坡,而是因为巨大的车流量让这条环山而建的两车道不堪重负。非正常增加的车辆大多是各种各样的大功率货车,这些车辆满载着红砖、钢筋、水泥等各种建材驶入汶川。与这些重型车辆同行,不仅要忍受慢如蜗牛的行进速度,还要在它们屁股后面呼吸浓烈的废气黑烟。   看着这一辆接着一辆大小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