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羌族民歌音乐特点及保护策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羌族民歌音乐特点及保护策略

论羌族民歌音乐特点及保护策略   摘 要:羌族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史上最古老的一朵奇葩,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唱词、唱腔,还是表现形式等方面无不体现着羌族民歌的艺术价值所在。文章从羌民族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羌族民歌的音乐特点、现状及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羌族民歌; 结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1)04-0029-03      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歌文化。由于社会结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风尚习俗和民族语言的不同,故形成了每个民族特有的民歌,也形成了每个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缺少任何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对中国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5.12汶川大地震给羌族人民带来了空前绝后的灾难,羌族民歌也在这次地震中走到了消失的边缘,因此,抢救和传承羌族民歌的工作就显得迫在眉睫。   一、羌族民歌赖以生存的地域特点   现代羌族自称“日麦(四川话发音mei,入声)”、“麦”、“尔咩”、“尔玛”、“玛”,书面多用“日麦”与“尔玛”,意为“本地人”、“人民”,“日”为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麦”或“玛”为实词。总人口约为19万(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后的数据),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语言、无文字,很早就通用汉文,属于汉藏语系缅语族羌语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区。   羌族的“羌”字,在汉文献中解释为牧羊人,故字型从羊从人。据殷商甲骨文中《说文?羊部》载:“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现代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黑水、九寨沟、马尔康等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甘肃南部,陕西西南,云南部分地区。   二、 羌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羌族民歌作为羌族人民在社会实践中表情达意的一种口头创作歌曲形式,与羌族人民的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羌民族文化的精粹,是羌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气质、心理素质、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羌族民歌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调式调性方面的结构特点   羌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民歌在音乐方面也主要体现了我国传统的五声音阶模式。其中尤以五声音阶中的商调式和徵调式为代表,如《撕玉米歌》。      这首歌曲是羌族人民在玉米丰收后,家人围坐在一起撕玉米叶的时候演唱的一种劳动歌曲,是五声音阶徵调式,也是羌族民歌中使用最多的一种调式。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首歌曲是以sol-dol-re为调式支柱音的,而mi和la二音则作为经过性的色彩音围绕支柱音进行,曲调进行主要以级进为主,有时也加变宫音。   除此而外,羌族民歌也有采用宫调式、羽调式、角调式的情况,但这些类型的民歌在调性上则主要体现为六声音阶的特点,很少有七声音阶的民歌出现。当然,在羌族民歌中,也存在调式转换的情况,如《结婚歌》和《五月端阳敬菩萨歌》的调性转换是通过“清角为宫”或“变宫为角”而形成的一种四、五度的转调关系;也有的羌族民歌在结尾时使用偏音fa或si来代替mi或do二音,形成一种旋宫转调的现象。   (二)“三声腔”是羌族民歌在旋律方面最主要的特点   从中国传统民歌的旋律结构看,三声腔是其最主要的旋律结构特点。羌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民歌在旋律方面也有着典型的三声腔特点,如《庆祝端阳节、妇女节歌》的旋律。      这首羌族民歌在旋律进行方面以sol-la-do和sol-la-re为主,这正是我国传统民歌三声腔中的宽(二四)三声腔与窄(二三)三声腔的结合体。按照这种音程进行的羌族民歌较为多见,又如《酒歌》的旋律。      通过对《酒歌》的旋律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羌族民歌的曲调除了有以二、三度进行为主的三声腔外,还有以两个相邻的三声腔构成的四声腔为基础,或三声腔和四声腔混合使用的情况。如《酒歌》的三声腔曲调则是以sol-la-dol-re 和la-dol-re-mi混合起来使用的旋律结构特点,但在乐节的音域方面却较之三声腔组成的乐节有所扩充,旋律起伏较大。   当然,羌族民歌在曲调方面并非是以单纯的三声腔为主,也有的羌族民歌在旋律方面是以四、五度的功能进行为主、级进为辅的旋律进行模式,这类歌曲主要见于部分锅庄舞曲和山歌。   (三)节奏节拍方面的特点   由于羌族民歌是羌族人民的劳动和生活习俗为载体,所以羌族民歌在节奏节拍方面主要有:   1.节奏较自由的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