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北二人台及东北二人转对比浅谈.doc
西北二人台及东北二人转对比浅谈
二人台和二人转是我国北方大地上的两朵奇葩, 堪称艺术瑰宝,深受我们大家的喜爱和追捧。它们都属土生 土长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们的形成都与人口的迁移和不同文 化的融合有关。由于人文环境不同,它们作为一种文化表现 形式所传承与表达的东西也是不尽相同的。
关键词:二人台;二人转
分类号:J825 A 1005-5312
(2012) 29-0165-02
一、西北二人台与东北二人转的起源
西北二人台的起源
二人台,俗称“二人班”或“双玩意儿”,是流行于内 蒙古自治区及陕西、山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种类, 其剧目多采用一丑角和一旦角演唱的方式,故名二人台。
关于二人台的起源说法很多:有的人认为二人台起源于 山西,有的认为起源于陕西,还有的人认为起源于内蒙古。 学术界普遍认为二人台是起源于山西省河曲县,而形成于内 蒙古土默特右旗,并在汉蒙文化的融合中走向成熟。二人台 最先是以民歌的形式出现的。据史料记载,清代从山西、陕 北、冀北、山东携家眷逃荒到内蒙古土默特右旗、鄂尔多斯、 乌兰察布等地垦荒的汉族百姓多达几十万,形成了中国近代 史上人尽皆知的“走西口”。这些汉族移民带来了他们自己 的民歌艺术形式一一二人台,并吸收了蒙古民歌的音乐语言 和戏剧化妆等特长从而使二人台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具有戏 剧雏形的地方戏,并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戏班子,二人台在文 化的融合中逐渐走向成熟。
(二)东北二人转的起源
二人转是东北民间的小戏,史称小秧歌、蹦蹦、东北地 方戏等,由一男一女身着鲜艳服饰,手拿扇子、手绢,边走 边唱,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二人 转属于走唱类曲艺,主要流行于东三省和内蒙古的东部。
相对二人台,东北二人转的起源更具神秘色彩。有传说 是周庄王留下的,但这种说法极不可信,二人转是一种深受 东北人民喜爱的民间艺术,不可能是哪个统治者首创的。又 有人说是范丹留下来的,范丹是古代有名的“穷人”,二人 转假托范丹为创始人,可见二人转是贫苦人民创造的。还有 说是明朝李梦雄、李贞贵兄妹二人身背花鼓,唱《凤阳歌》 沿街卖艺而来。
这些说法都为二人转的起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其 实二人转是土生土长东北的民间艺术形式,它的起源与清代 末年和民国初年的人口迁移有关。历史上,清朝后期和民国 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地区 谋生。这些移民带来了如河北的秧歌、莲花落、什不闲、鼓 词、打连厢、凤阳花鼓等自己家乡的民间艺术,并与东北地 区当地的艺术形式融合,逐渐演变成东北二人转这种艺术形 式。即,俗称“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 关东”人从关内带到关外的。
二、西北二人台与东北二转的相同点 (一)产生的历史条件相同
二人台和二人转的产生都与历史上的两次大移民,即 “走西口”和“闯关东”有联系。这些移民带来的民间艺术
二人台与内蒙古的当地的艺术形式如“蒙古曲儿”和
“山曲儿”相互融合,丰富了二人台的内容,促进了二人台 的发展。而二人转则是由“闯关东”的人移民到东北,将自 己的的“莲花落”、“打连厢”、“凤阳花鼓”等艺术形式 与“东北大秧歌”结合起来,充实了自己的民间艺术,形成 的现在的东北二人转。
由此可见,虽然西北二人台与东北二人转产生地域和时 代不同,但都属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们的形成都与 人口的迁移和不同文化的融合有关。
(二)表演形式有共同之处
二人台与二人转都是两个人表演,一个是丑角一个是旦 角,以说唱为主,表演时对唱对舞,都是用扇子和手絹作为 基本道具。二者在表演时都可加入一些舞蹈和杂耍的成分, 演员都可以一人扮演多个角色。
此外,二人台与二人转的舞蹈表演都是以秧歌为基础 的,都比较生活化。早先的二人台舞蹈主要取材于“社火” 中的歌舞形式。最初阶段的动作、步法及走场形式绝大多数 是从跑圈子秧歌、高跷等歌舞中借鉴改造而来。之后又吸收 了晋剧、秦腔等剧中的一些表现技法,丰富了其舞蹈表现力。 二人转的舞蹈化表演也是以秧歌表演为基础的。可以说二人 转与秧歌的渊源更深,它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二人台与二人转不但可以为普通 民众即兴表演,活跃于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也可以登上大 小舞台,被不同社会群体接收、欣赏。时至今天,不论是婚 嫁丧娶,还是各种庆典活动,都可以看到二人台和二人转的 身影,足见其二者表演形式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三)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相同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民养一方艺术”,二 人台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地方语言特色,词曲中大量 的的使用的口语。例如,在《走西口》中出现的“看分明”、 “瞭暸”、“转回程”等,都是山西方言的典型代表。其中, “看分明”是“看清楚”的意思,“瞭瞭”就是“看看”, “转回程”是“回家来”。而二人转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