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m输电线电磁无损检测系统开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论文.docxVIP

基于arm输电线电磁无损检测系统开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arm输电线电磁无损检测系统开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论文

承诺书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 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或其他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 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承诺书) 作者签名: 日 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 基于 基于 ARM 的输电线电磁无损检测系统开发 I I PAGE PAGE IV 摘 要 相对于我国高压电网建设的高歌猛进,高压架空输电线结构损伤检测技术仍然非常落后。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电磁无损检测技术对输电线结构进行损伤检测的方法,将涡流检测技术与 漏磁检测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这两种技术的优点。该方法不仅能检测输电线内部钢绞线和外 部铝绞线的断股、裂纹损伤,还能检测对接头处钢芯在钢压接套管中压偏、拉开等缺陷。同时 该方法还具有设备简单、检测结果直观易懂、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本文基于该方法设计了 一套以 ARM 芯片为控制器的输电线电磁无损检测系统用于实验演示,同时也为该检测方法的 早日应用做一些前期准备。 基于上述思路,本文的重点工作在输电线电磁无损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制作上。首先,针对 输电线的特殊结构,设计了系统整体的方案:涡流部分采用 DDS 技术产生激励波形,利用正交 锁相放大技术提取损伤信号;漏磁部分采用差分对管技术测量;上位机与下位机的数据通信使 用 USB 接口技术来实现等。其次,介绍了实现上述方案所需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的设计,硬件 电路包括 STM32F407 微控制器接口电路,使用 DDS 芯片 AD9954 激励信号模块、使用 AD630 芯片的锁相放大电路、使用 AD7606 的采集电路等等,软件程序包括下位机驱动程序和 LabVIEW 程序。最后,介绍了系统的调试方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最终试验结果表明,在实验 室演示条件下,本系统检测运行稳定,可有效获取输电线结构中的涡流、漏磁信号,并可根据 信号分析出损伤的存在与位置,检测结果满足设计要求。 关键词: 输电线,电磁无损检测,涡流检测,漏磁检测,ARM,正交锁相放大,DDS 技术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 计划)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NE2015001) 博士后特别资助(2014T70514)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美合作项目(编号:51161120326); 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资助项目(编号:IRT0968) 本文研究工作在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 III III PAGE PAGE IV ABSTRACT Nowadays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voltage power grid is highly developed, but the techniques for inspecting the defects in transmission line are still lacking.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 a new electromagnetic nondestructive testing method for detecting damages in transmission line. This method combines eddy current testing technique and magnetic flux leakage technique, and it gives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two technologies. It can not only detect broken strands and cracks in aluminum wires and steel core, but also position the steel cores in steel hydraulic tube of butt joint. This new method has the advantages such as simple equipment, intuitive testing result and easiness to realize automation. In this thesis, a detection system with ARM controller has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1****984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