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混凝土墙体抗震性能试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再生混凝土墙体抗震性能试验 【摘 要】设计制作三片相同尺寸、不同配筋率、不同轴压比的格构式再生混凝土墙体,分析轴压比、配筋率对墙体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墙体破坏机理同普通混凝土墙体基本一致,破坏形态均以剪切破坏为主。相对于再生混凝土墙体,加强边柱配筋其延性系数提高了48.7%,提高轴压比,延性系数提高了46.5%,说明提高轴压比和加强边柱配筋能够抑制裂缝的发展,延缓墙体的破坏进程。再生混凝土墙体抗震性能优于普通混凝土墙体。 【关键词】再生混凝土;再生骨料;抗震性能;轴压比;配筋率 再生混凝土即再生骨料混凝土,是指将废弃的混凝土经破碎、清洗、分级筛选后形成的再生骨料,部分或者全部替代天然骨料配制而成的混凝土。我国每年新建房屋大约6.5亿平方米,每平方米排出建筑垃圾500~600吨,全年仅施工单位就能产生建筑垃圾4000万吨[1-2]。如何有效处理这些建筑垃圾,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再生骨料混凝土技术作为一种有效方法,近些年来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3-6]。使用再生混凝土制成新的建材产品,既解决了环境问题,又使废弃资源得到了重新利用,实现建筑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结合本课题组已有研究,设计了三片相同尺寸、不同配筋率、不同轴压比的格构式墙体,分析其抗震性能,为再生混凝土墙体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试验概况 1.1试验材料 废弃混凝土原标号为C20,经人工破碎处理,粒径在5~30mm,采用裹浆法预处理。经处理后的再生骨料在自然环境下放置28d。对比处理前后的再生粗骨料,可以看到处理前的骨料表面较为粗糙,棱角较多,处理后的骨料表面相对光滑,棱角少。试验采用HRB335和HPB235两种钢筋,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为32.5。砂子采用河砂、细度模数为中级。拌合用水采用沈阳市自来水。外加剂采用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生产的高浓高效减水剂。处理后的骨料放置28d后,与天然骨料按照1:1的比例混合作为本次试验的粗骨料。 1.2墙体设计 设计的三片墙体编号分别为RCSW1、RCSW2、RCSW3,所有墙体的地梁和顶梁均采用普通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 RCSW1、RCSW2边柱加强配筋,RCSW3边柱不加强配筋,墙体的设计编号及参数见表1。 表1 墙体试件主要参数 Table1 The main parameters of the test walls 试件编号 轴压比 边柱竖向钢筋 边柱箍筋 水平钢筋 RCSW1 0.15 4φ10 φ6@150 φ6@150 RCSW2 0.22 4φ10 φ6@150 φ6@150 RCSW3 0.15 1φ6 无 φ6@150 1.3试验装置 参照《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范》(JGJ10196),采用拟静力试验方法对试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利用日本建研式四连杆结构,该装置能保证墙体在水平力作用下,试件顶面只传递弯矩和剪力,墙体顶部不发生转角。水平荷载采用美国MTS电液伺服系统,调整高度,使其水平中心线通过墙体尺寸的1/2高度处;竖向荷载采用两个倒挂液压千斤顶,千斤顶的前端各连接有拉压传感器,传感器的下面放置有球铰,为减小竖向荷载在加载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影响,在球铰的下方与L形曲梁中间放置两个滑板。 1.4加载制度 参照《建筑抗震方法规程》(JGJ101-96),首先对墙体施加竖向荷载,并保持恒定,然后施加计算水平开裂荷载的20%,进行预加载两次,观察墙体受力是否正常,有无平面外失稳,仪表是否正常,待稳定后开始正式加载。正式加载采用荷载位移双控制加载制度,首先施加计算开裂荷载的30%,每次增加20kN,每级推拉一次,直到观察出现墙体裂缝后改为位移控制,取开裂位移的2倍向上递增,每级循环2次,直到水平荷载下降到极限荷载的85%,此时认为墙体已经破坏,试验停止。 2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2.1 RCSW1 试件RCSW1竖向荷载取485kN,水平荷载从110kN开始施加,每次增加20kN,当荷载达到250kN时,墙体部分连梁处出现竖向裂缝,加载系统显示开裂位移Δ为1.15mm,此后改为位移控制加载,墙体进入弹塑性阶段;当位移达到2Δ时,斜裂缝延伸至连梁下端,开始出现交叉裂缝;极限加载,控制位移为4Δ时,可以看到斜裂缝明显,墙体底部上部均开始出现细微斜向裂缝;以6Δ位移控制时,底部受拉侧出现明显的斜裂缝,墙体出现横向裂缝;位移达到8Δ时,原有裂缝不断变宽,连梁处交叉裂缝混凝土被压酥,轻微剥落;10Δ时,连梁处混凝土大量剥落,开始显出钢筋;12Δ时,连梁处X裂缝破坏,混凝土剥落严重,钢筋裸露严重,停止试验。 2.2 RCSW2 试件RCSW2竖向荷载取610kN,水平荷载从116kN开始施加,每次增加20kN,往复荷载达到220kN时,在上部第二层连梁上部和下部出现细微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