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试论胡适对孟子教育哲学的诠释.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论胡适对孟子教育哲学的诠释.doc

2018-02-27 19:58:10 西部学刊 2018 年 1 期 马晓晖+张振国 摘要:胡适以教育皆哲学为立足点吸收杜威实验主义学说,形成了具有方法论特征的教育哲学, 以此为出发点來解读孟子的教育思想。胡适摆脱以往的人性论局限,突出孟子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人 性善,认为孟子教育哲学的实质与宗旨是培养与恢复“可善之性”并引导全面发展,还从主动、高标准、 平民主义等方面论述了孟子教育哲学的方法。 关键词:孟子;教育哲学;性善;平民主义 中图分类号:G4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 (2018) 01-0005-03 胡适借鉴杜威的观点“哲学就是广义的教育学说”,认为教育学与哲学往往是一体的,并指出诸子 百家的哲学无不是关于教育的:老子的“常使民无知无欲”,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 教育Z”,直至现代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都强调了哲学與教育的一致性。他从而认为哲学家本身皆 是教育家,所有教育学说都是根于哲学的。[1]574胡适正是以教育皆哲学为立足点吸收杜威实验主义 的教育哲学,来解读孟子的人性论与教育观,在《先秦名学史》《说儒》等著作中论述了孟子教育思 想。 一、孟子教育哲学的基础和前提 孟子的人性善对教育哲学的惫义是胡适关注的重点,人性的善恶问题即人生的普遍问题同时也 是教育哲学的核心问题。胡适认为孟子教育哲学的基础和前提即性善说,因为教育哲学主要研究人生 的最切要的问题,通过研究找到人牛完善的解决方法,那首先应该面对的是人性的善与恶的问题,这 是前提。因此,教育哲学遇到此类问题应考虑何为善与恶,善恶何来,先天还是后天?胡适还从方法 论的角度把人性论上升到哲学史的境界,从传统狭隘的人性善恶的讨论中解放出来: 这种种人生切要问题,自古以來,经过了许多哲学家的研究。往往有一个问题发生以后,各人 有各人的见解,各人有各人的解决方法,遂致互相辩论。有时一种问题过了几千百年,还没有一定的 解决法。例如孟子说人性是善的,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荀子说性是恶的。到了后世,又有人说性有 上屮下三品,又有人说性是无善无恶可善可恶的。若有人把种种哲学问题的种种研究法和种种解决方 法,都依着年代的先后和学派的系统,一一记叙下来,便成了哲学史。[2] 胡适从宏观人性论史角麼梳理了孟子时代并列的几种人性论:孟子性善,老子“性无善无不善”, 苟子性恶。性善论是胡适探讨孟子教育哲学的核心问题,他指出“孟子道性善”涉及两方面:首先,孟 子提出人性天生具有恻隐Z心、善恶Z心、辞让Z心、是非Z心,是仁义智Z端,这种天生的性善是 人禽之辩的关键区分。而且人性本善是天生,而非由外砾我也,我固有之也。胡适指出孟子从四端出 发把外在的仁义道徳内化于心,并把人性作为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和基础从整体上建构了理想主义人 性论。其次,胡适指出孟子的“性”与“才”“情”互相通用,人性是天生具备一种向善的潜质和可能性,比 如崔澈在《孟子考异》屮释“乃若其情”指出“情”字乃“才字Z误。胡适解释“孟子用悄字与才字同义”, 《告子篇》“牛山之木”一章云:“人见其濯擢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情也战。”又云“人见其禽 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Z情也哉”可以为证。[1]182胡适还引用董仲舒《春秋繁露》來 证明才、性、情相通,“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又口“天地之所生谓之性情……情亦 性也”。总Z在胡适科学主义语境下孟子的性质是才情相通的,孟子人性为具有善的“可能性”。 胡适从人同具官能、同具善端、同具良知良能三个部分来逻辑一致地系统进行阐释,并指出孟 子思想中有一种联系性思维,在中国文化中认为人与天与他人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性,这可能与一种 萨满教信仰相关,同类事物往往有同类的官能与诂感。 第一,胡适指出在官能上,人人天生具有正常感官是人同具善质的可能性。胡适在解释《孟子. 告子》中“故口,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冃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 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 刍豢Z悦我口。”将“心”裁定为具有思想判断与价值取向的官能。胡适曾引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思 者,心之能也來证明孟子“心”的特殊官能,“耳目Z官不思,心Z官则思”。这是胡适基于视“心”为认 识“理”之官能的见解。他认为这种官能具有普遍性,众人皆有此官能。 第二,人同俱善端。胡适认为“四端之心”是孟子论证性善的独具特色之处,其实孟子何尝不知与 告子“食”“色”“性”相同之本义,但孟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从“心之善端”出发来论证性之善,即“人禽之辩” 是孟子论性的智慧与创见。胡适引用董仲舒的观点“性有善端之力Z爱父母,善于禽兽,则谓Z善”(《春 秋繁露》),指出共同的善端是心Z官能对于“仁义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