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钱穆的国史观谈中国古代史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doc

从钱穆的国史观谈中国古代史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PAGE .. 从钱穆的国史观谈中国古代史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 姚锦祥(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南京 210097)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疑古、西化的风潮日甚一日。一些学者在高扬西方文明大旗的同时肆意夸大国史的弊端。钱穆先生曾对此种现象作过这样的揭示: 故彼辈论史,则曰:“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二千年来思想界,莫不与专制政体相协应。”“二千年来之政治,二千年来之学术,莫不与此二千年来之社会经济形态,所谓‘封建时期’者相协应。”[1] 在高中新课程中,《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等必修模块的专题,属于中国古代史教育的内容。这部分专题的教学,相当多的教师将其作为批判的对象看待,其教育价值的定位一如钱先生所说。培育学生的民主、法治观念是否一定要以贬损国史为代价?历史教育的这种价值取向是否适当?读一读钱穆先生所述的国史观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一、钱穆的国史观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20世纪中国著名的史学家和国学大师。1913起相继在小学和中学担任国文和史地课教师,时间长达16年。期间,先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过《论语文解》、《周公》和《墨子》等著作。自1930年《刘向、歆父子年谱》一文的发表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同年,经顾颉刚推荐应聘北上,任燕京大学国文讲师。次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1949年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移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历史所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钱穆国史观的形成与发展,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史学变革以及社会变化息息相关。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孕育起来的“古史辨”一派的学术活动,使人们开始怀疑中华文明史的起源问题。钱先生认为‘疑古’思潮足以危害国人对国史的信心。他主张治史不应当专以疑古为务,认为“倘中国古史尽由伪造,则中国人专务伪造,又成何等人?”《刘向、歆父子年谱》一文就是其反击疑古学派的成果之一。该文依据《汉书》,指出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中有关刘歆伪造经书一说曲解史实者有二十八处之多。这不仅为刘歆清洗了伪造经书的不白之冤,也了结了晚清以来今古文之争的公案。在此前后,他还在收集我国典籍材料的基础上,对先秦诸子的年代、事迹、文献及其关系等相关问题一一考证,力图使古史从‘可疑的历史’变为信史。其成果《先秦诸子系年》在1935年出版。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为挽救传统文化的危机,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通过成立国学教育机构、开展国学研究以及中学教育渗透国学等方式兴起了国学教育运动。在这一过程中,钱先生开始思考历史研究与历史教育的价值问题。如,1936年的《略论治史方法》一文强调最多的是史学的文化含义:“中国以往历史,究有何等意义?中国以往文化,究有何等价值?中国将来之前途,除却抹煞自己以往之一切而模仿他人以外,究有何等生路?此则尚待真心治史者之努力。”此文在批评有关倾向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史学发展方向的看法:“中国新史学之成立,端在以中国人的眼光,来发现中国史自身内在之精神,而认识其以往之进程与动向。”[2]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南京国民政府指令中国通史为大学必修课。北京大学从1933年起开设此课,由钱穆主讲。1938年,钱先生将其讲义编为《国史大纲》一书。其卷首一万多字的“引论”,不仅概括了全书的编纂意图与解释体系,还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国史观。其引论开篇所述的4条作者声明(“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尤为引人注目。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只算是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是一个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于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是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家自身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疑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先生从国民与国史关系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国民当知国史”的三条基本原则和要求。 第一,只有具备一定的国史知识才是合格的国民。他认为,既然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就应当了解和认识自己国家的历史,否则将不是一个合格的

文档评论(0)

ygxt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