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教案《说“木叶”》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做到融会贯通。 3、注意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想 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举“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 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木叶”》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读全文,把重要字词句子摘录在书右。 三、默读全文,理清结构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两个。 3、(7)总结 四、思考明确一个问题: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 叫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五、作业: 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从上节课的问题开始,从国旗下讲话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说明思想是有传统的,而文化、文学也是如此。再启示学生,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说“洞庭波兮树叶下”又会如何呢? 2、明确,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暗示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所够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句诗中的意象赋予了该意象的暗示性内涵。 3、除了上节课讲到的“雨”之外,古诗中(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还有很多具有特点意象内涵的事物,请同学们想想看,写出来,然后再概括一下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 二、在黑板上列出如下表格,让学生上来写。 (意象分别有枫叶、柳、梅、菊、松、桥、水、草、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 意象 雨 鸟 烛 …… 例句 意象特征、暗示内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中地理公开课《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docx
- 高中地理名师新学期开学第一课教学实录.docx
- 高中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优秀教学设计.docx
- 高中地理二轮复习中的点滴体会.docx
-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
- 高中地理备课优秀教案《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docx
-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及导学案.docx
- 高中地理必修1《常见的天气系统──锋与天气》优秀教学设计.docx
-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docx
- 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优秀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docx
最近下载
- 辅警考试—时事政治1 00题.pdf VIP
- 规范《DBJT01-26-2003-建筑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规程》.pdf
- 电梯维保服务维保服务安全保障措施.doc VIP
- Unit 3 Dream Jobs大单元教学解读2025仁爱科普版英语八年级上册.pdf
- 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2023年修订版).pdf VIP
- 《应用文写作》 课件 第8、9章: 党务文书写作、 新媒体文书写作.pptx VIP
- 新教材八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表.doc VIP
- 110kV变电站项目选址综合论证报告.docx VIP
-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pdf VIP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课后练习答案详解 .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