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顺天科举冒籍问题探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顺天科举冒籍问题探究.docx

清代顺天科举冒籍问题探究 摘要:冒籍是清代科举的一个普遍现象,其中顺天府冒籍 现象较为突出。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科举 的繁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京畿地区出现了大批流寓人 口,他们通过寄籍顺天,参加科举考试,猎取科举名额,给 京畿科举秩序造成严重冲击。清代统治者通过稽查户籍、设 立廩保、强化惩戒、严格审音等手段,严防科举过程中的冒 籍现象,从而为广大士子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科举环境, 有利于科举秩序的稳定。 关键词:清代;顺天府;冒籍;科举秩序 中图分类号:Q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 (2012) 05—0088—05 一、顺天科举冒籍现象 在传统中国,科举考试是广大士子极为重要的进身之 阶。在此社会心态下,部分士子试图通过冒籍手段,争得廉 价的科举资源,冒籍现象成为历代科举考试的痼疾。明清时 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兴盛,人口流动的强化,冒籍现象日趋 繁多,遍及全国各省地方。 明代对于冒籍考试问题,缺乏系统的稽查、惩治措施, 冒籍现象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高度重视。由于国家科举政策较 为宽松,明代顺天冒籍现象较为严重,“京师乃都会之地, 顺天乡试起送儒士,多有四方缘事黜革生员潜住京师,改名 冒籍,以图科举”(严嵩《南宫奏议》卷2,嘉靖二十六年 刻本),冒籍对于明代士子来说风险较小,相对于竞争激烈 的科举环境,士子可以以较小的成本获取更大的收益,因此 冒籍之风不可遏制。 清代冒籍现象仍然较为普遍,“童生应试,率皆彼此通 融互考,甚且有一人冒考数处,或多做重卷数名,以为院试 时售卖之地者”。关于冒籍的原因,据康熙年间的范承谟分 析,“盖人之必欲冒籍,或因问拟罪犯,本地难容;或系劣 行黜生,条例难复;或出身下贱,图他郡之不知;或才学低 微,希小邑为易取”,范承谟的见解大体反映了清代科考冒 籍现象泛滥的基本原因。清代冒籍现象各地皆有,顺天府属 大兴、宛平两京县,为四方辐犊之地,流动人口较多,籍贯 容易混淆,冒籍问题尤为严重。 乾隆年间,顺天府冒籍现象尤其严重,据顺天府丞郑其 储揭露,“大宛两县为辇毂首善之地,土著士子涵濡圣教, 岂乏能文之人,惟是远方冒籍者倍于土著”,大量占用大宛 两县学额,因此两县虽有额进七十五名之多,而土著得在 进列者不过二三十人为最,以致有因一二次不得入学,遂各 废业者甚多,其上进之阶实有冒籍有以阻之也”,郑其储担 任府丞期间,顺天府童试冒籍现象相当严重,每逢考试童生 期间,均能查获冒籍者百余人。顺天府冒籍现象引起了清代 统治者的高度关注,并多方探寻冒籍产生的根源,力争寻求 解决途径。雍正年间,据顺天学政杨超曾分析: 直隶各属童生田里、庐墓俱有定处,可以按籍而稽,冒 籍易于清查,惟顺天府属之大兴、宛平二县地居京师,五方 杂处,住居则迁移无定,族戚亦恍惚难凭。又有一种不肖廩 生,贪图蝇利,将外省无籍之人假认弟侄姻亲,包揽入籍。 两县知县朦胧审音,顺天府丞含糊送考,历来学臣因府县已 经录送,遂因循收考取进,所以顺天府学从来为冒籍之薮。 清代京师作为一个人口流动性较大的城市,为士子冒籍提供 了客观条件,而廩保藉冒籍以获利、稽查官员的懈怠放纵行 为,则为士子冒籍顺天考试提供可乘之机。 除童试冒籍之外,顺天乡试也面临着冒籍问题的侵扰。 顺天乡试设立南北皿字号,分额取中,每逢乡试之期,‘南 人冒捐北监入试”现象比较严重。例如康熙十六年乡试, “中式者三十六名,直隶共中十一人”,冒籍中式者多为南 籍现任、原任京官子弟,以致发榜之后,士子激愤。关于顺 天乡试冒籍泛滥原因,据御史郑惟孜分析,“顺天乡试,若 止本地生监按籍贯一同相次入场,虽有匪类欲行假冒,亦不 能容,惟与各省监生同场考试,色目繁多,语言混杂,踪迹 诡秘,难以稽察,是以肆无忌惮耳”。顺天乡试,由主考官 凭文取士,因为文风高低不同,南北竞争激烈程度差异极大, 由此诱发冒籍问题。 清代各省地方,经济、文化之间有明显的差异,科举资 源的分区分配方式,导致文化繁盛地区之竞争尤为激烈。在 此情形之下,部分士子为争得科举资格,增加入仕机会,采 取冒籍手段,避难就易,前往学额较多、竞争较弱的府州县 参加考试。此外,随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商贾多举家赴 外地经商,子弟难以返籍考试,多有在客居地冒籍考试者。 凡水陆通衢,商贾云集之地,商人子弟冒籍顺天考试的现象 极其普遍。在清代顺天府地方,部分绅衿居民将冒籍作为牟 利手段,乾隆年间,据府丞郑其储反映,“大兴、宛平两县 向来冒籍丛集,本地绅衿人户获其厚利,认为子侄冒籍,藉 其门户以应考,虽易姓改名而不以为嫌”,在以上诸多因素 的推动下,顺天考试冒籍现象层出不穷,难以遏制。 清代根据各省及地方州县之行政区划、文风高下、地域 宽狭,对学额作出明确规定,各省均划分为大、中、小三等, 名额固定且各有等差,不同地区之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